重慶經濟逆勢而上的幾個理由
2012-10-20 10:54:35
Landbridge平臺
逆勢而上,結構優化
在國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重慶經濟呈現出一種逆勢上揚的景觀:今年上半年,GDP增幅14%,排名全國第二,以0.1個百分點落后于天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從10月16日召開的重慶三季度經濟運行分析會上了解到,重慶GDP增幅仍然領先全國,保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大致6個百分點的勢頭。
記者了解到,該市的這種增長具有結構調整優化的特征,在工業上的體現是,重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2%,全國第二,占GDP的比重從2011年的46.9%增長到49.4%;工業結構持續優化,六大支柱產業協調發展。
從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的角度看,也體現出結構優化的特征。衡量內需的一個關鍵指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幅達15.7%,是全國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進出口增幅為120%,而全國今年提出的目標是保10%;實際利用外資,全國1到9月是負增長,重慶是60.5億,增幅41.7%。今年以來,全國投資逐月回落,重慶投資是逐季走高,三季度達23.7%。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兩個通常不被重視的指標。一是市場主體的數量變化。經濟危機時,通常的狀況是企業倒閉、老板“跑路”,在重慶體現的是另外一個景象:1到9月,民營市場主體較2011年底增長125萬戶,其中民營企業增加27.7萬戶。二是就業狀況。重慶今年以來新增城鎮就業55.3萬,增幅39.4%。與之相應的,登記失業率3.5%,為歷史最低點。這得到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的高度肯定,尹蔚民部長評價:逆勢而上,很不容易。
最重要的兩個理由
對于重慶經濟逆勢而上的原因,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講話中主要強調了兩點。一是中央一如既往地重點支持。宏觀上胡錦濤總書記“314”總體部署,黨和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政策,還有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政策,“這是第一層面,重慶這十年,一直受惠于中央這幾方面的具體支持。”黃奇帆說,具體到2012年,中央對重慶的支持也是有增無減,特別是央企對重慶的投資,未來幾年可達3000億元,今年計劃投資就達455億元;還有針對重慶庫區、少數民族地區、老工業基地等特殊困難地區開的民生“小灶”,達140億元。
二是6月份重慶市四次黨代會“一統三化兩轉變”,“三中心兩集群一高地”戰略目標措施,與很多工作銜接在一起,是一個推動力。圍繞四次黨代會綱領性目標,重慶市委、市政府開了六個會,一方面通過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個大會整體落實黨代會經濟發展目標;另一方面又有三個專題會,民營經濟發展大會、職業教育發展大會——一個解決發展動力問題,一個解決高素質勞動力來源問題,還有一個是民生會。對黨代會精神的落實,形成了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另外一個重要的支撐。
把前面提到的數據稍微深入分析一下,都可以發現中央政策的影子。比方說內需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能在全國如此靠前,這與300多萬農民工的轉戶進城有關,也與4000萬平方米公租房的推進有關。前者是利用了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權力,后者的保障房是中央大力提倡的,因為重慶公租房做得好,中央保障房資金每年都給重慶吃“偏食”,最多的一年1/3都給了重慶。
重慶進出口和引進外資方面取得了令人吃驚的增長,基本都是兩個保稅區里發生的。內陸辦保稅區,重慶是開了先河,而且到今天為止,重慶的保稅區面積都是全國較大的之一。重慶通過垂直整合一體化加工貿易模式的創新,把以筆記本電腦為代表的電子終端產品五個品牌商、六個代工商、700個零部件商集結到了重慶,這些企業的背后代表了世界92%的生產能力。
重慶還打通了南線歐亞大陸橋——渝新歐鐵路聯運大通道,現在已經每周三趟,也是在國家海關、鐵道部全力協助下推進的。
金融業異軍突起
如果說有的省市比重慶只落后一兩個百分點,差距可能就在金融上。重慶金融對GDP的貢獻率已達10%,而金融業增加值增幅前三季度達到了17%。關于金融業,在經濟運行會上,黃奇帆說:“金融商貿最大的特點,不像基建工業要投資,改革得好,發展就好。如果當初我們沒有把五大本土的已經變成垃圾的五個銀行——跟雷曼公司一樣都該破產、倒閉關門的,進行了改革重組,怎么會有現在在國內同行面前都算靠前的五大金融機構?包括重慶銀行、農商銀行、三峽銀行、西南證券(600369,股吧)、信托公司。現在我們八個品種的創新型非銀行金融機構,有600多個企業,1000多億資產。五年前這一堆是零,如果沒有它們,沒有改革,現在怎么會有這每年上千億的非銀行融通力量?我們的七八種要素市場,發展也靠改革;我們的金融結算,不管是和惠普的結算還是和宏、華碩的結算,或者其他的電子商務國際金融結算,所有這些也都是改革的產物。”
所以,沒有改革,就沒有金融業在重慶的良好發展勢頭,金融業的每一步,都要結合重慶實際搞改革。
結構調整與保發展
重慶的成績單還與密集的保經濟發展政策有關,比方說提振實體經濟“13條”等等。黃奇帆的體會是:
一個行業,如果產能過剩在10%—15%的時候,政府要做的其實就是引導企業升級換代,規范競爭;如果全行業、全社會產能過剩到了40%以上,不管技術先進還是落后的企業,都面臨生存危機,這種情況下政府該干什么?答案是:調結構,保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要有具體對策。比如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政策扶持我們關于民營企業《決定》有47條扶持政策。
在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都比較大的情況下,重慶經濟能夠逆勢上揚,當然還有很多理由,比方說微企發展政策,比方說房地產稅,比方說低稅費、低物流成本、低物業成本、低要素成本、低融資成本——“五低”發展環境,等等。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