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市長:漢堡打造一帶一路歐洲貨運樞紐站
2015-11-16 10:52:39
Landbridge平臺
上周,漢堡市市長奧拉夫·朔爾茨(OlafScholz)率領漢堡市政府和經濟代表團到訪北京和上海,這是朔爾茨作為漢堡市市長的第二次訪華。
在北京期間,朔爾茨一行拜訪了中國外交部、民航局、中國工商銀行等企業和機構。12日,在上海,朔爾茨一行到訪了中國商飛集團和中國海運集團,尋求中德雙方在航空、海運領域的合作。
朔爾茨表示:“中國的‘新絲綢之路’與漢堡幾百年來漢薩城的傳統不謀而合。無論從經濟關系還是文化交流來看,我們一直是中國通往歐洲的大門。”
近年來,中德貿易日趨密切。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最新統計,2014年德中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538億歐元,同比增長8.8%,創歷史新高。德國對華貿易逆差從2013年的96億歐元降至48億歐元。其中,漢堡港就見證了德國外貿近一半的出口。
訪華期間,朔爾茨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專訪。他告訴本報記者,漢堡港年吞吐量900萬標準箱,其中1/3或來自中國或發往中國,漢堡港中德之間海運集裝箱數量證明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良好運作。此外,作為少數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歐洲城市,漢堡市也是多條中歐班列的必經之地,由此鞏固了作為中企在歐洲發展的貨運樞紐地位。
朔爾茨還盛贊了上海自貿區的規劃理念,稱這是非常有勇氣的舉措。“上海自貿區為外資企業進行更好投資提供了條件,而這些條件在中國的其他地區是得不到的。”朔爾茨說道,“在德國,甚至歐盟,對來自非歐盟的投資限制與約束其實非常小。所以,中國企業和投資者可以放心地來到歐洲,來到漢堡,在自由貿易的框架下進行投資。”
民企積極投資漢堡市
記者:近年來,中國對德國漢堡市的投資有何變化?哪些領域是中資比較熱門的投資對象?
朔爾茨:漢堡市積極吸引中資的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在德國聯邦的各州中,漢堡市與中國的商業聯系最為長久,也及時調整與中國發展相關的戰略,以適應中國企業的需求。
漢堡市的這些努力也不斷得到回報。一些知名的中資企業,比如中國銀行、寶鋼、中海運、中遠集團、中鋼集團以及中外運都在漢堡市扎根多年。根據漢堡市經濟促進局的數據,2012年年底,約有490家有中資背景的企業在漢堡市注冊。這一數字目前激增至520家。大部分企業都與漢堡港的業務發展密切相關。除了國企選擇在漢堡市發展,目前在漢堡市投資的中企中,民企的數量和規模也不斷增加,涉及各行業。
同時,漢堡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服務業領域投資發展。2015年,中國工商銀行在漢堡市建立了分行,旨在進一步服務于中企在漢堡市基建領域的發展。2015年,作為全球集裝箱裝卸領頭羊的中國振華重工集團,將其歐洲采購與物流中心正式設在漢堡市。可以預見的是,從多元化的國際工業產業中衍生出的高度專業化的服務業領域將在未來迅猛發展。
記者:之前有報道稱,由于中國外貿出口放緩,德國漢堡港的吞吐量受到很大影響。作為漢堡市長,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是否擔憂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對漢堡市的影響?
朔爾茨:在漢堡港的海上對外貿易中,中國依舊占據集裝箱吞吐量的第一位。漢堡港每年900萬標準箱中約有1/3來自中國或發往中國。的確,在2015年上半年,漢堡港與中國的集裝箱業務往來下降10.9%。與2014年比,漢堡港的對外貿易趨勢變化就一目了然。
漢堡港與漢堡市也密切關注與主要貿易伙伴在外貿方面的波動。我們會仔細研究出現波動的領域和運輸額變化。目前,漢堡港已作為北歐地區集散中國貨物的主要港口。
同期,漢堡港與巴爾干地區的集裝箱業務也出現下降趨勢,一方面與歐盟制裁俄羅斯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俄羅斯自身經濟不景氣有關。
不過,盡管中國與漢堡港的集裝箱業務往來有所下降,但至今并沒有對漢堡港的就業產生負面影響,也沒有對漢堡市擴大或升級港口業務產生不利影響。
海路與陸路貿易并進
記者:作為歐洲少數參與“一帶一路”的發達國家和城市,漢堡市將如何從這一戰略中受益?企業將如何參與?
朔爾茨:其實,在“新絲綢之路”倡議提出前,漢堡市很早就通過漢堡港的業務發展鏈接中國與歐洲。事實上,這一聯系可追溯至250年前,很多在漢堡市工作或居住的商人都已嗅到了中國的商機。當前,每周有約18次連接漢堡市與中國主要城市的班輪運輸,300萬標準箱的吞吐量約占漢堡港集裝箱業務的1/3。
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除了原有的海上貿易通道,還多了條連接中國的鐵路貿易通道。今年6月,中歐班列再添新成員,這趟班列從中國哈爾濱啟程、從滿洲里口岸出境,開往德國漢堡市。“哈歐”國際鐵路貨運班列也成為目前世界上里程最長的洲際鐵路運輸渠道。去年,中國河南省也開通了始發鄭州至漢堡市的國際貨運班列。在此之前,還有從北京始發到達漢堡市的中歐班列。可見,漢堡市與中國的陸路運輸聯系也很密切。
漢堡市作為歷史悠久的商業城市,在外貿發展領域有豐富經驗。漢堡市政府將持續致力于改善漢堡市當前的基礎設施建設,以使貿易量在未來持續增長。
同時,已有不少來自于德國工業或工程規劃、咨詢等領域的企業希望參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化時代,我認為,企業應該更多參與公共與私人業務發展的競標。
記者:漢堡市是多條中歐班列的終點。但目前看來,中歐班列所運輸的貨物“去多回少”。如何看待這種不平衡?中德雙方還需作何努力平衡這一貿易態勢?
朔爾茨:中歐班列“去多回少”是一個涉及市場份額的問題。只要企業挖掘出更多陸路貿易的優勢,那么這一問題就能很好解決。當然,也不能忽視目前耗時兩周的陸路貿易比海路貿易更多的成本問題。但我相信,隨著全球市場的進一步融合,貿易不平衡的狀態會有效緩解。
產業集群貢獻巨大
記者:今年恰逢“中德創新合作年”。中國政府也在大力推動創新。據你了解,在德國,哪些產業領域最具創新的潛力?漢堡市在參與和推動這些創新方面有何經驗可以分享?
朔爾茨:近年來,產業集群對地區發展日益重要。漢堡市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趨勢。當Hamburg@work(漢堡市最大的媒體、信息科技和電子通信網絡,旨在了解北德的數字經濟發展)1997年啟動時,成為了德國第一個“集群動議”(ClusterInitiatives)。我們一直通過不斷完善產業集群政策(ClusterPolicy)來鞏固漢堡市在這一領域的領先地位。
當前,在漢堡市,橫跨地區經濟所有關鍵領域的八大產業集群得到了德國各方的支持。這八大領域是:媒體和信息科技、航空、生命科學、物流、創意產業、醫療保健、海洋運輸以及可再生能源。
漢堡市鼓勵產業集群發展的經驗表明,集群政策是加強地區經濟發展非常有效的資源驅動機制,能鼓勵釋放創新潛力。以漢堡航空業集群和物流倡議為例,這兩大集群得到歐盟委員會頒發的“歐洲優秀集群”的稱號。在歐洲數百個“集群動議”中,只有36個符合歐盟的高標準。
目前,漢堡市產業集群架構正日益實現國際化。漢堡市是世界三大民用航空制造基地之一,因此,我們也希望中國與德國的航空公司以及雙方的航空港能加強進一步合作。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