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上崛起的東方大港——改革開放四十年港口變遷
2018-11-13 09:25:26
Landbridge平臺
云臺山麓,黃海之濱,連云港港傲然屹立。它一頭通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連接全球1000多個港口,另一頭依托絲綢之路經濟帶、直抵歐亞大陸腹地。改革開放40年,連云港港由小變大、由弱變強,英姿勃發。
如今,素有“新亞歐大陸橋東端起點”、“‘一帶一路’陸海交匯樞紐”之稱的連云港港,正在加快現代化綜合大港、區域性國際樞紐港建設步伐,加速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譜寫開放發展新篇章。
陸海聯運,打造“一帶一路”新標桿
1992年12月1日,“東方1080”首列國際集裝箱專列從連云港發車,新亞歐大陸橋正式開通運營。自此,一條橫貫亞歐、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國際海陸聯運“最便捷通道”誕生了,連云港港被冠以“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稱號。依托新亞歐大陸橋,連云港港在全國率先開展貨物海陸聯運和集裝箱鐵水聯運。
從2000年開始至2012年,港口不斷完善陸海聯運物流網絡,陸向形成阿拉山口、霍爾果斯等過境通道,布設9個內陸物流場站,開行13列集裝箱班列,其中過境班列從中亞延伸至歐洲;海向開辟40余條集裝箱航線、13條雜貨班輪航線、2條至韓國仁川和平澤的客貨班輪航線,基本形成內外貿并舉、近遠洋互補的航線布局。
2013年9月至10月,“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先后提出。地處陸海交匯樞紐節點的連云港港,第一時間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于2014年5月19日建成了“一帶一路”首個實體平臺———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中哈兩國元首先后四次見證了中哈物流合作項目的建設發展。2014年,連云港被國家“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規劃確定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首要節點城市、中哈物流中轉基地、上海合作組織出海基地。
2017年6月8日,中哈兩國元首共同出席中哈亞歐跨境運輸視頻連線儀式并分別致辭。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辭中提出“要將連云港-霍爾果斯串聯起的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打造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標桿和示范項目”。在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強調“要提升連云港的發展站位,作為‘一帶一路’戰略支點來規劃發展、重點支持,加快推動沿海地區開發開放”;省長吳政隆要求“發揮連云港在向東向西雙向開放中的重要紐帶作用,高水平建好用好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組織國際物流園等重要開放平臺”。
連云港港圍繞打造陸海聯運通道標桿和示范項目,加快“點、線、面、體”的系統構建和“深水大港、遠洋干線、中歐班列、物流場站”的無縫對接,大大提升了連云港港在國家開放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成為“一帶一路”中哈物流合作的典范。
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確立了“高質發展、后發先至”的主題主線,特別是提出“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以港興市”戰略,港口按照“再審視、再對照、再深化”的落實要求和“把握規律、系統謀劃、整體推進”的工作指引,開啟標桿示范和戰略支點建設的新征程。
圍繞打造陸海聯運通道標桿和示范項目,連云港港加快了“深水大港、遠洋干線、中歐班列、物流場站”無縫對接,在中哈亞歐國際運輸通道上建設連云港中哈物流場站,收購哈國霍爾果斯-東門無水港部分股權,打造重要物流“樞紐節點”,兩地物流量今年有望突破40萬標箱;形成遠近洋線、內支線、海河線并舉的全球航線網絡,是江蘇唯一開通至韓國客貨班輪航線和至日本郵輪航線的港口;國際班列實現中亞地區主要站點全覆蓋,并延伸形成至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德國杜伊斯堡南北兩條中歐班列線路,整體運營水平從日均最低的0.8列逐年遞增至2.1列,規模及質量位居全國前列。國內海鐵聯運量、海河聯運量2017年分別完成25.6萬標箱和858萬噸,同比增長56.2%和40%,進一步擦亮多式聯運品牌,也大大提升了連云港在國家開放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新統計表明,改革開放40年,連云港港已逐步成為亞歐大陸間集裝箱國際聯運第一港,每年承擔全國50%以上的國際聯運任務,累計完成國際聯運量超10000列、100萬標箱。
一體兩翼,拓展港口發展新空間
1986年12月4日,對港口人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連云港廟嶺一期工程正式通過國家驗收,投入生產。這標志著連云港港跳出了由外國人開辟的老港區,依靠自己的雙手拉開了建設現代化新港區的序幕,并打了一個漂亮的前哨戰。它的投產,亦代表著連云港港進軍深水大港又邁進了一步。
可是,許多人并不了解,這個新港區的開辟,從提出想法到付諸實踐,已過去了近十個春秋。
翻開《連云港港發展綜述》,有這么一段話:1978年,江蘇省革命委員會、交通部聯合上報國務院在連云港建設深水大港的報告,但后來因港址爭奪而出現“回淤嚴重、軟基基礎、陸域狹窄,不能建深水泊位”的論調,以及國家中止與荷蘭財團承包合作建港談判,致使大港規劃建設不斷延后。期間,港口生產繼續上揚,首次超越800萬噸;同時,得出“泥沙來源枯竭、沖淤平衡、略有沖刷”的科學結論,為今后開建深水航道和碼頭掃清了障礙。
“三分春色描來易,一段艱辛畫出難。”1984年4月,連云港市被列為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自此,連云港港勇于創新、敢于探索,雖歷經波折和低谷,但經過一系列思想解放、改革實踐、高效建設、擴大開放,逐漸成為初具規模的內外貿綜合性港口。隨著深水大港規劃的快速重啟,從廟嶺起飛,港口相繼完成國家“六五”、“七五”的重點工程。1992年,被譽為中華第一堤的攔海西大堤完工,通過連接連島與陸地,使港口形成30平方公里的港池,可供建設上百個泊位,為建設現代化的綜合性深水大港提供了絕好條件。至1993年底,港口共擁有岸線5525米,萬噸級以上泊位18個,最大等級5萬噸級。
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末資金短缺的艱難前行,進入新世紀,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從2000年開始,全國掀起一股建港熱潮,連云港在那個時候卻落后了一步。“到2002年時,連云港港沒有大碼頭,旁邊的日照港已經有10萬噸級碼頭了,我們的航道只能滿足5萬噸船乘潮單向通行的需求,等級太低了。”
形勢不等人,于是,連云港港開始籌建10萬噸級碼頭和7萬噸級航道。這時候,困難卻接踵而至。“首先,是沒有錢。”時任建港指揮部指揮丁紹文說,恰恰因為沒有錢,才把他們的潛能逼出來了。2002年,港口多次向時任省長季允石匯報建碼頭事宜,后來省里協調三家企業共同入股,與連云港港一起改造新陸橋公司34號泊位,擴建10萬噸級碼頭。“這也是省里第一次拿錢、拿項目來跟我們捆綁搞建設,也是港口基礎建設史上的關鍵節點。”丁紹文說,由于連云港港地質條件復雜,需要圍堤吹填形成人工陸域,碼頭建設中遇到了很多技術性難題,港口人拿出了拼搏精神和時間賽跑。時任港務局副局長談征說,在困難的條件下,港口涌現出王衛東、高兆福這樣的先進典型,發明了真空預壓、爆破擠淤等專利技術,難能可貴。
就這樣,在困難中,港口的航道等級由5萬噸上升到7萬噸,再到15萬噸,繼而到今天的30萬噸,港口后發先至實現了趕超。
2006年,在國家新一輪沿海港口布局規劃中,連云港港再次被定為全國沿海主要港口,首次被列入長三角港口群并作為三大主體港之一,布局煤炭、鐵礦石、糧食、集裝箱、原油等貨種的運輸系統。2008年,《連云港港總體規劃》獲得部省聯合批復,明確港口岸線100.7公里、入河口段岸線44.5公里,確立由連云、贛榆、徐圩、前三島、灌河等五個港區組成的“一體兩翼”港區總體發展格局。
2010年8月19日上午,贛榆港區防波堤工程試拋填啟動,近百輛運輸車依次馳上拋填區,標志著贛榆港區建設正式拉開序幕。這也意味著,兩翼港區大開發、大建設的號角吹響了。
在建港人的拼搏下,2015年,以連云港區為主體,以贛榆港區為北翼,以徐圩港區、灌河港區為南翼的組合港岸線全部實現開港運營,“一體兩翼”組合大港藍圖基本繪制而成。
立體開放,構建多領域合作新體系
連日來,連云港民航機場正在籌備開通日本大阪航線事宜。自去年白塔埠機場空港獲批開放后,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百萬人次,航線進一步豐富,并開通了至泰國曼谷的國際航線。如今,為充分發揮連云港“一帶一路”戰略支點的區位優勢,用好航空國際客運航線這一優質資源,不斷提升我市旅游服務業競爭力,我市于今年正式獲批開辦口岸團體簽證業務。目前,我省實施團隊“落地簽”的口岸僅南京、連云港兩家,全省13個設區市公安機關開通此項業務的連云港是第一家。
連云港最大的資源是港口,最大的優勢是開放。自1984年被列為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以來,我市逐步構建起立體開放新格局。碼頭、物流、工業等項目合資從無到有并快速新增,與中遠、中海、中國信達、新加坡益海、新加坡萬邦、江蘇交通控股、江蘇國信等100多家國內外企業結成合作伙伴。連云港港口股份公司于2007年在上海航交所上市,滾動募集資金約20億元。金融機構授信規模達160億元,發行各類債券近百億元,有力保障港口建設發展資金需求。
扎實推進45平方公里的上合組織(連云港)國際物流園的合作開發,現已累計完成投資70多億元,建成運營內河港、保稅物流中心、公路港以及一批公共平臺項目,土庫曼、烏茲別克、立陶宛等國家駐華使節和企業家表達了建設“園中園”的合作意愿。連云港散糧筒倉、鐵路裝卸場站、保稅倉庫、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中哈合作二期項目深化磋商,新疆霍爾果斯物流場站加快建設。連云港港口、中遠海運集團、中鐵總公司、哈國鐵路公司相互間、聯動式的高能級合作持續升級,港、航、路無縫對接更加緊密。
綜保區的獲批為我市構建多領域合作新體錦上添花。今年6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連云港出口加工區整合優化為連云港綜合保稅區。綜合保稅區的批復,提升了連云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功能,對于促進我市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爭取建設自由貿易港、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具有重要意義。連云港綜合保稅區規劃面積為2.97平方公里,包括原有的連云港出口加工區片區以及徐圩新區片區。原出口加工區片區將在原有業務基礎上,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擴大園區產業規模,向集綜合產業、保稅加工、商貿會展、服務創新和保稅物流等功能于一體的方向發展,打造高科技制造中心、保稅貨物集散中心、保稅展示交易中心和研發設計檢測中心。徐圩新區片區將主要為煉化一體化項目和徐圩新區產業發展服務,將建設大宗商品集散中心、新亞歐大陸橋國際物流分撥配送中心等重點項目,提供保稅倉儲、保稅加工、國際采購、國際貿易、國際配送、集裝箱物流等服務。
時下,連云港市委市政府堅定落實“以港興市”戰略,加快建設“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和標桿示范項目,全力打造“國際樞紐港、產業集聚港、綜合物流港、高效貿易港”。新的時代,新的征程。連云港港口岸貿易環境不斷優化,新增哈國出口糧食過境中國指定離境口岸、多式聯運監管中心等資質,通關實現一體化,“單一窗口”試點進一步擴大;全面啟用港口客戶服務中心,推動國際郵輪母港建設,打造輻射帶動能力更為強勁的樞紐港、產業港、物流港、貿易港。
優質服務,助力港口生產再上新臺階
孔凡成是新東方國際貨柜碼頭公司的“老碼頭”,從業26年,從機械維修工到調度員再到如今的值班經理,他親眼見證了一個集裝箱運量港口洼地的崛起。
“1992年,港口利用新引進的5臺龍門吊,年底就實現15534標箱。再到1993年,第一臺日本裝卸橋抵港,接著兩臺阿根廷裝卸橋抵港,港口初步具備龍門吊———拖車———裝卸橋現代化裝卸船能力。”孔凡成凝視著眼前塔吊林立、一片繁忙的港口回憶道,最初碼頭接卸貨物以木材、煤炭和散貨雜糧等機械化程度不高、作業效率低下的貨種為主。直至2000年連云港中海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后更名為新東方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連云港與中海集團開始合資經營集裝箱碼頭、增開航線航班,從此,港口步入了集裝箱運輸事業發展的快車道。
2003年12月27日,連云港港集裝箱運量首次突破30萬標箱的吞吐量,到2008年12月28日更是突破了吞吐量1億噸和300萬標箱,成為我國沿海第14個億噸大港,并成功躋身世界百強集裝箱港行列。從集裝箱業務取得突破開始,港口貨物吞吐量迅速攀升,由1977年的432萬噸擴張至目前的2.3億噸左右,集裝箱業攀升至472萬標箱。
為了開發市場爭取更多貨源,港口人以優質的服務來吸引客戶。在工作實踐中集成一批創新舉措,新增哈國出口糧食過境中國指定離境口岸、我國第二批多式聯運監管中心等監管資質;海關實現全國通關一體化,檢驗檢疫率先在中西部沿線實現“出口直放、進口直通”,國際航行船舶“單一窗口”實現“一單五報”,國際貿易貨物“單一窗口”試點擴大;信息通聯水平位居前列,是我國首個集裝箱鐵水聯運物聯網示范港、首批16個多式聯運示范項目、與我國鐵路實現全面數據交換的港口,中歐班列至阿拉木圖最快用時僅需6.5天;具有跨境人民幣資金集中運營、物流園發展基金以及倉單質押、保稅倉、存貨抵押、融資租賃、票據融資等金融業務優勢。通過各種便利舉措、相關政策保障,連云港港以更快速、更便捷、更便宜的物流品質,獲得了各方面的廣泛認同和參與支持。
40年間,連云港港在生產中創下多個特色品牌,先后被業界評為中國進口氧化鋁、有色礦和木薯干第一港,中國出口鋁錠和膠合板第一港,中國出口焦炭第二港,三大化肥進口港、四大機械設備出口港、五大糧食接卸港,五大煤炭輸出港及唯一無索賠港,大陸集裝箱服務最佳港,自2004年起多次入選中國船港星光榜“五星級”港口。
綠色+科技,注入強港建設新動能
近日,亞洲最大的豪華客滾船“和諧云港”輪在連云港港69號泊位接駁岸電成功,剛剛還在轟鳴的船用柴油機霎時歸于寂靜。2010年初,連云港港成立工作組開始對綠色岸電技術進行攻關,當年10月6日,完成了第一代岸電設備的安裝,并成功啟用。2011年9月24日,第二代岸電設備在18萬噸級的“富強中國”輪上首次接用成功。多年來,隨著岸電設備的推廣應用,每年可給連云港港減少二氧化碳排量12萬噸、硫化物2000噸、氮氧化物3000噸。
去年,連云港港又組織開展了“連云港岸電示范區”建設,力爭實現岸電設施一體兩翼全覆蓋、各種船型全覆蓋,并打造中韓客貨班輪綠色航線、中美集裝箱綠色航線、北煤南運散雜貨綠色航線以及海河聯運綠色航線等。如今連云港港已經具備了岸電系統岸上和船上全套的生產能力和技術,這在全國首屈一指。
目前,連云港港的岸電系統已經獲得了國際、國內20多項專利。2012年10月,由連云港港主編的中國交通行業標準《港口船舶岸基供電系統技術條件—高壓上船》和《港口船舶岸基供電系統操作技術規程—高壓上船》正式實行。這些行業標準的發布,標志著在世界范圍內岸電系統標準化已進入初期階段。
下一步,連云港港將積極推動“連云港岸電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同時,港口還將緊緊圍繞“高質發展、后發先至”目標,力爭在港口跨境運輸組織的高效便捷、多式聯運的信息化智能化、安全應急保障、生態節能等關鍵領域取得一批先進適用的自主創新成果,以科技港、智慧港、綠色港為標志的創新建設取得進一步的示范性成果。
除此之外,連云港港創新施工技術,形成“爆破擠淤”、“真空預壓”、“圍堤吹填”、“淤泥凍融固結”等多種技術,增強了“成本低、質量優、資源增、環保好”的建港效果。推進節能減排,研發節油、節電、節水等操作與控制技術,涌現“自動摘鉤吊鉤”、“王冬春裝車法”、“鎳礦轉場法”等一批國家專利或優秀工藝,“船用岸電系統”、“礦石碼頭節能減排技術綜合應用”列入全國交通運輸行業示范項目,其中船用岸電系統技術上升為國家標準。建設數字化港口,開發和集成生產、辦公、通關、貿易等信息系統,成為國家和江蘇首批“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示范企業”,并升級為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示范企業。
借在岸電技術推廣、兩化深度融合以及綠色航運打造等方面的投入,近年來,連云港港已經成為全國科技示范港、節能減排試點港、首批集裝箱鐵水聯運物聯網示范港。今年5月,連云港港再次啟動“綠色港口”建設,計劃在未來三年時間內對能源結構、污染防治、綠色運輸、生態環保等方面再下苦功,為強港建設注入新的動能。
回首往昔,開港85年的連云港港,已經在改革開放歷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進入新時代,連云港港依然在探索創新,在“一帶一路”上贏得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認可,而讓我們更加期待的是,它在邁向絲路強港征途中,留下一路歡歌。
(來源:連網)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