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歐鐵路讓中國在政治和商業上受益
2018-03-30 10:13:38
Landbridge平臺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3月28日載文《中國對洲際鐵路的精明押注》,文章說,2017年1月,一趟列車從中國義烏抵達倫敦,當時《每日電訊報》稱其是“這條數百年貿易路線歷史的新篇章”,《衛報》更是稱它“預示新商業時代的到來”。連那些不愿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都歡迎中歐鐵路。近年來中歐鐵路已大為改善,如今的中歐鐵路網連接了中國的34個城市與歐洲的34個城市。2006年,一個40英尺的集裝箱通過鐵路從上海運到德國漢堡歷時36天。現在,同樣通過鐵路運輸僅用16天。
這些好處引起人們的興趣,但有研究表明,未來數年中歐鐵路或許吸引不了足夠的貿易,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更大的經濟格局。這表明中國的首要動機,至少短期而言,可能是政治上的。中國深知,鐵路能成為大新聞。每新開一趟班列就給有關“一帶一路”使中國與世界其他地方緊密相連的說法增添一份說服力。但實際上,海上貿易現在和將來仍會占據絕對多數。2016年,中歐間貿易(按重量算)94%經由海運,按金額算也將近2/3。
不過鐵路的價值不能僅僅用貨運量來衡量,它還能幫助和改善所在地區的人員流通。同時,歐洲方面也需要提升,那里的鐵路系統比中國的更老。因此,在幫助歐洲鐵路上,中國在鐵路制造、物流上等都將獲益。當然,這也將給遠離海岸的沿線內陸城市帶來新的機遇。因此,如果這些線路變得可持續,中國本身也會在政治和商業上受益。
中歐鐵路的出現幷不預示著世界重回陸上貿易為主的時代。鐵路會提高速度,但規模仍然有限。當然,鐵路不是“一帶一路”的全部。推動中國列車的政治—經濟邏輯,未必適用于許多其他項目,包括空、海、能源和電信紐帶。但新開的中歐鐵路運輸表明,對“一帶一路”來說,財務方面的考慮絕不是決定性因素。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