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平:《行走在亞歐大陸橋上》(連載三)
2015-12-11 13:55:03
Landbridge平臺
第三章:一橋飛架亞歐大陸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提出和形成,一下把亞歐大陸橋推到特別醒目的國際戰略位置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袖毛澤東曾經寫下過豪邁的詩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歷史的滄桑,現實的磨合,自然的天塹,社會的對壘,都向亞歐大陸橋提出挑戰和期望。是通途、隘途,還是險途?需要作出歷史性的、洲際性的回答。鐵路是絲綢之路上的大動脈,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把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獲得國際上普遍認可。那么,我們就從鐵路在亞歐的出現和發展的軌跡中,從亞歐鐵路合作第一聲火車汽笛鳴響的聲韻中,來尋找亞歐兩大洲時空距離拉近的合理性,來預見兩大洲人民的友好往來以及經濟文化交流進入新階段的必然性吧。
一、 蒸汽機引領歐洲工業革命
眾所周知,鐵路是亞歐大陸運輸至關緊要的通道和載體。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鐵路進入人們生活的歷史并不算漫長,作為現代化交通工具,它只有160多年的歷史。但從它誕生于歐洲的那一刻起,就轟轟烈烈地引領了一場改變歐洲經濟和文化命運的工業革命,氣派非凡地給這個星球帶來強烈的震撼和巨大的沖擊波。
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的歐洲工業革命,發源于英格蘭中部地區,其標志是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過渡,這一時期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歷史學家認為,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突出特征,因此這個時代也理所當然地被普遍稱為"機器時代"。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后,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后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這個時期,蒸汽機與煤、鐵、鋼已公認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
圖為德國德累斯頓火車站,工作人員正準備登上即將出發的列車。
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開始受到了后來者鐵路的強烈挑戰。鐵路這種新的運輸方式從兩個階段的實驗中得以正式投入運用。第一階段的實驗是,鋼軌或鐵軌在18世紀中葉已經被普遍使用。已經說不清是科學家在實驗室研究的結果,還是某個勞動者在工作中的偶然發現,反正是人們在那個時候已經認識到,光滑的軌道面要比其他道路面極大地減少車輪接觸的摩擦力。這個發現很快被用于具體的勞動作業之中,于是人們開始將煤從礦井口通過鋼軌或鐵軌運到某條水路或燒煤的地方。有人試驗,在軌道上,隨便一個婦女或一個孩子就能拉動一輛載重四分之三噸的貨車,而一匹馬則能干完22匹馬在普通的道路上所干的活。隨著這個真實而又不可思議的故事的廣泛傳播,更多的軌道進入了人們的生活,隨之帶來了采礦業、冶煉業、制造業的興起。
第二個階段是將蒸汽機安裝在貨車上。蒸汽機與數節車廂連在一起運送貨物,這才是火車真正的形成并發揮作用。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礦工程師喬治·斯蒂芬孫,他的名字之所以與現代交通工具火車緊緊綁在一起,是因為這位采礦工程師第一個利用一輛機車把數輛煤車從礦井拉到了泰恩河。1830年,他的機車"火箭號"以平均每小時14英里的速度行駛31英里,將一列火車從利物浦牽引到曼徹斯特,讓圍觀者目瞪口呆地看到了此前根本不敢想的事實就在眼前發生了,盡管這相比于后來發展到的火車拉動力和速度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它是在為未來鐵路的輝煌和騰飛,轟轟烈烈地起步并奠定不可松動的基石。
鐵路運輸一開始就表現出的這種明顯優越性,成為其迅速發展的巨大動力和充分理由。短短數年內,鐵路以比在公路或運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運送旅客和貨物,舍我其誰地迅速支配、主導了長途運輸。它的發展速度像旋風一樣刮過英倫大地:到1838年,英國擁有了500英里鐵路;到1850年,擁有了6600英里鐵路;到1870年,擁有了15500英里鐵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世界鐵路總長度已達到了110萬公里。
圖為維斯瓦河畔上飛馳而過的城市輕軌
此前,人們覺得地球還是一個巨大的不可遍及的神秘世界。而現在,生活在不同疆域的一些守舊的人們,則要極端擔心本地傳統、風俗、習慣和文化會因火車的闖入而遭到外來經濟文化的沖擊甚至瓦解了。事實上,火車影響世界的深刻程度和廣泛程度,遠遠超越了數千年積聚起來的其他運輸發展成果。自工業革命以來,火車的出現不僅縮短了時空距離,增強了人口流動,密集了城市人口,促進了經濟發展,壯大了軍事力量,甚至轉變了人們的觀念意識,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鐵路物流運輸業的發展,使地球上的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從而整合了新的社會結構,塑造了新的責任形態。
我們難道不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鐵路在歐洲經濟社會中的重要性是與生俱來的。18世紀中下葉,鐵路既代表了歐洲的歷史,也反映了歐洲的文化,而且勢必影響人類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二、吳淞鐵路:中國第一條鐵路的悲劇命運
鐵路進入中國之初,并沒有像在歐洲、在北美那樣受到青睞和歡迎。歐洲鐵路出現46年后,也就是1876年,火車這個現代交通工具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姍姍來遲地登臺亮相了。但是,這只不過是一個十分短暫而別扭的亮相。這條叫吳淞鐵路(上海-吳淞)的中國第一條辦理營業的鐵路,只有很短的15公里線路,僅僅存在16個月就夭折了,留下了一處令人嗟吁的廢墟。本來,作為中國鐵路歷史的入口處,吳淞鐵路應當是轟轟烈烈的、豪氣萬丈的,應當是讓國人為之驕傲、肅然起敬的。但是,在中國鐵路教科書上,它只能留下遺憾。
吳淞鐵路是英國人所修,英國人想在中國修鐵路蓄謀已久。1876年,英國公使威妥瑪向清政府提出:吳淞上海之間河道淤塞,疏通困難,大噸位輪船無法停靠上海港,請求修筑從吳淞到上海的鐵路,以便大噸位輪船停泊吳淞后,能和上海辦理聯運。英國人的動機未必純正,但道理多少還是說得過去的。可是,一向閉關鎖國的晚清政府自然沒有批準威妥瑪的請求。事實上,在1875年初,上海英商怡和洋行就組成了吳淞道路公司,聲稱修筑吳淞上海間的馬路,而真實的想法是要在筑好的路基上鋪設鋼軌,開行火車。當時,清政府未能識破騙局,同意征購土地。1876年初路基完成,在鋪軌完成四分之三時首次試車。當地民眾強烈反對,上海的政府官吏出面與英國領事交涉,在與洋人打交道中態度少有地堅決制止鐵路繼續建設。怡和洋行對清政府自然不當作一回事,他們陽奉陰違地表面上遵令停車,而鋪軌工程卻照常進行。1876年4月,全長4.5公里的吳淞鐵路全線完工,7月1日正式通車營業。這是一條軌距為0.762米的窄軌鐵路,采用每米重13公斤的鋼軌,列車速度為每小時24-32公里。然而,這條運距短得不能再短、運速慢得不能再慢的火車,居然僅運行了一個多月就撞下大禍--軋死了一名過路行人。這件偶發事故點燃了民眾的怒火,長期被洋人欺侮和壓制的不滿終于由此爆發,人們群起而攻之,示威圍堵,阻止火車開行。清政府見此情況,便在1876年10月間與英國人議定,由清政府用28.5萬兩白銀買下這條鐵路。清政府買下這條鐵路后,第一件事就是將吳淞鐵路"就地正法",徹底將其拆毀。清政府在這件事上以很少有過的姿態與民眾保持了一致,當然,他們是從骨子里恐懼西方闖入的這個鐵路"怪物"對大清龍脈的沖擊和破壞。
對于清政府拆毀吳淞鐵路之事,我沒有找到有關這方面對其批評的任何資料,是否會認為這是清政府對洋人少有的一次硬氣?我始終固執地認為,盡管英帝國主義自發動鴉片戰爭以后的一百多年歷史里在中國干過不少野蠻的強盜行徑,盡管英國人修建吳淞鐵路本質上是為了他們自己在華的利益且其行為也屬非法,但清政府拆毀已買到手的吳淞鐵路絕非高明之法,更非正義之舉,反倒覺得這種敗家做法有些荒謬和愚昧。這就好像一群不講理的無賴闖進了我們的家園,用欺騙的手段種下了一棵果樹,并仗勢索要了這棵果樹和所有果實的所有權。這時,當家管事的花了家里很多錢從無賴手中買回了果樹,并立即把果實全部摘下來扔掉,覺得還不解恨,非得把整個果樹連根拔掉。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斬草除根大獲全勝的感覺。這不僅是荒誕的,更可怕的是,客觀上使積貧積弱的中華民族對于火車這個歐洲工業化科技成果增加了更多無知性、恐懼性的抵觸。
三、中東鐵路:中國最早通往歐洲的路徑
在當今四通八達的中國鐵路網中,有一條名叫"中東鐵路"的老線路,盡管在社會上很多人未必知道它的存在,但在鐵路圈內卻是赫赫有名。因為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這條鐵路,那是1896年至1903年(清朝末期)沙俄在中國領土上修建的一條鐵路。幾乎所有帝國主義都具有貪婪的本性,沙皇俄國當時修建中東鐵路的目的,當然不是促進中俄經濟貿易平等發展,而是揣著一顆攫取遠東地區霸權的野心,通過鐵路運輸進一步掠奪中國東北部的豐富資源,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經濟侵略和政治入侵。
1896年5月,清朝大臣李鴻章參加了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的加冕典禮。弱國無外交,跑去湊熱鬧的李鴻章卻被沙俄威逼利誘,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俄密約》。開了這個口子之后不久,清政府又被迫簽訂了《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而使沙皇俄國攫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筑中東鐵路等許多特權。
這條鐵路對中國東北方邊境地區有著不可小覷的戰略影響力。它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幾乎籠罩了整個東北地區。其實,它的源頭是從俄國中東鐵路干線西起由滿洲里入境的,中間經過海拉爾、扎蘭屯、昂昂溪、齊齊哈爾、哈爾濱直至綏芬河又出境,橫穿當時的黑龍江、吉林兩省;支線從哈爾濱向南,經長春、沈陽等,直到旅順口,縱貫吉林和遼寧兩省。中東鐵路干線和支線總長2437公里,是沙俄帝國連結亞歐兩洲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一部分。
這條鐵路在后來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變得十分復雜,名稱更換也格外頻繁。而這種情況的存在,往往與列強們掠奪這條鐵路的實力相關,完全可以套用一句話,"槍桿子里面出名字"。它最初名叫東清鐵路;民國后改稱中國東方鐵路,簡稱中東鐵路;日俄戰爭后,南段(長春至大連)被日本所占領,改稱南滿鐵路;這種情況延續到抗日戰爭勝利之后,蘇聯控制全部中東鐵路,又改稱中國長春鐵路,簡稱中長鐵路。新中國成立后,該鐵路一分為三,分成了濱洲線、濱綏線、哈大線三條鐵路線。它的幾度易名,實際上見證了西方列強對一個積貧積弱的東方古國的任意掠奪和踐踏。
圖為白俄羅斯鐵路沿線的城市景觀
1950年2月14日,中蘇雙方通過談判,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蘇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以及蘇聯給中國的貸款協定等文件。有關中東鐵路的協定中說:"締約國雙方同意蘇聯政府將共同管理中國長春鐵路的一切權利以及屬于該路的全部財產無償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移交前,中蘇共同管理中國長春鐵路的現狀不變。唯中蘇雙方代表所擔任的職務(如鐵路局長、理事會主席等職),自本協定生效后改為按期輪換制。"
根據這項協定,1950年4月25日,中蘇雙方通過談判,成立了中國長春鐵路公司,作為中蘇兩國在中東鐵路移交前共同管理該路的機構。1952年9月15日,中蘇發表聯合公告,宣布為進行鐵路移交工作,成立了中蘇聯合委員會,該委員會應于1952年12月31日前將中東鐵路向中國移交完畢。同年12月31日,中東鐵路移交儀式在哈爾濱舉行。從此,這條被沙俄、蘇聯和日本侵占、經營五十余年的中東鐵路全部返還中國,完全歸中國所有;中國在中東鐵路的失地和主權也完全得到了恢復,一段屈辱的歷史畫上了句號。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在心里也許會對這條鐵路留下太多的陰影和疤痕,這種民族痛點自是永遠無法遺忘的。但是,這條鐵路畢竟記載著中國與西方鐵路連通的最初歷史和運行軌跡,而且我們也不能徹底抹掉它在后來中俄貿易往來中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正面效應。譬如,素有"東方巴黎"之稱的哈爾濱以及齊齊哈爾等城市,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中東鐵路上結出的"果實"。今天,特別是在中俄需要相互借力助力、需要進一步加強鐵路合作運輸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忽視它的現實作用。
中東鐵路,一條從黑暗中延伸過來、又向共同繁榮的光明前景闊步走去的鐵路線。
四、東方橋頭堡:屹立在亞歐大陸橋的中國口岸站
對一個國家而言,衡量它在國際上是否具備鐵路大國、強國的地位,衡量它的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的標準,不僅要看它在境內的鐵路運輸各項指標,也必須看在與境外鐵路合作的運輸指標。而這是需要通過它的鐵路口岸站的數量和工作成果來體現的。
我在鐵路合作組織任職三年,多次接待過來自國內的代表團,其中先后接待過滿洲里火車站前任站長于廣利先生和現任站長王鵬先生,兩任站長都在滿洲里火車站工作和生活了很長時間,他們與他們的團隊為中歐鐵路合作運輸貢獻了自己的熱忱和智慧,這種經歷使他們都滋生了同一種認知和情感。他們先后不約而同地用充滿驕傲的、不容置疑的口吻向我介紹了這個鐵路口岸站:滿洲里火車站是亞歐大陸橋中國的橋頭堡。
好一個"橋頭堡"!我覺得這個比喻十分形象,既反映了滿洲里與俄羅斯邊境接壤的地緣性質和戰略位置,也體現滿洲里鐵路員工的自豪心理、責任意識和工作態度。當然這個比喻沒有任何軍事防御的蘊含,有的則是對外開放的意義。我曾在20多年前去過滿洲里,當時滿洲里火車站給我留下的印象是繁忙的,同時也是凌亂的,站場堆放著大量的木材和其他貨物。人群里混雜著許多金黃色頭發的俄羅斯人,在那個年代讓人感覺到此地很有些生氣,也有些洋氣。
滿洲里火車站雖處邊陲,名聲卻在歐洲極為響亮。我在歐洲很多國家,都會遇到對中國內地很多省份城市毫不知情而卻對滿洲里大街小巷、人文地理說得頭頭是道的"老外"們。這種情有獨鐘的現象顯然是由滿洲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決定的。滿洲里火車站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1901年4月,俄國人修建了東清鐵路的第一座火車站--滿洲里車站。作為進入中國境內的首站,它與俄羅斯有太多的淵源,連它的名字也是俄國筑路隊給取的。"滿洲"意指清政府統治下的東北地區。俄語"滿洲"發音為"滿洲里亞",轉譯成漢語時,便成了"滿洲里"。
再往上追溯五年,1896年6月3日,清政府那個欽差大臣李鴻章,在莫斯科同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俄國人取得在中國東北修建鐵路的權利。滿洲里與俄羅斯鐵路后貝加爾站接了軌。1901年滿洲里站建成后,當年11月3日正式通車運營。隨著中東鐵路的全線開通,滿洲里站歸由中東鐵路公司管理。日俄戰爭爆發后,俄國戰敗,日俄雙方在美國樸茨茅斯簽訂了《樸茨茅斯和約》,將一直由俄國人管轄的中東鐵路長春及其以南的支線權益轉讓給日本,日本人將其改稱為南滿鐵路。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東北,中長鐵路護路隊開進呼倫貝爾,接管了滿洲里站。滿洲里站即刻投入到支援全國解放的行列之中,成了軍事后勤轉運基地,開始了自己光榮而嶄新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和經濟地位的滿洲里站站場和貨場得到了大量的技術改造,擴充了口岸國際聯運編組解體場,站內有效線路不斷拓展。1952年12月31日,蘇聯將中長鐵路歸還中國政府,滿洲里站始歸哈爾濱鐵路局管轄。
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準滿洲里為沿邊開放城市,滿洲里站迎來了發展的新契機。每日都有始發至北京、呼和浩特、哈爾濱、大連、丹東、海拉爾、齊齊哈爾方向的列車。還有北京-俄羅斯莫斯科的國際旅客列車在滿洲里站停靠,接受中國的檢查與更換車輛。滿洲里站作為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與"亞洲第一大陸橋"的重要連接站,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與中俄兩國的貿易往來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當然,亞歐大陸橋中國橋頭堡不僅僅是滿洲里站,事實上,亞歐鐵路運輸中的所有中國鐵路口岸站都具有橋頭堡性質。這些橋頭堡還有綏芬河站、阿拉山口站、二連浩特站和霍爾加斯站等等,這些口岸站各有自己的特點、自己的歷史和自己的故事。作為中歐鐵路運輸進出口,這些車站地位重要,作用非凡,共同鼎扛著中歐鐵路貨物運輸的大任。
綏芬河站位于黑龍江省綏芬河市內,離哈爾濱站548公里。綏芬河站隸屬于哈爾濱鐵路局。建于1899年的綏芬河站,當時稱為五站,這是因從俄羅斯海參崴排序第五站之故。綏芬河站是中東鐵路東部線終點車站,與俄羅斯鐵路相連。1899年1月15日,中東鐵路鋪軌至綏芬河,1900年1月14日開始向俄羅斯雙城子站方向臨時營業。1903年7月14日,中東鐵路正式運營之際定名為綏芬河站。
設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樂市的阿拉山口站,建于1990年,為蘭新鐵路西段(北疆鐵路)終點站,有鐵路口岸與哈薩克斯坦土西鐵路多斯特克站接軌,距離烏西站456公里,隸屬烏魯木齊鐵路局管轄。阿拉山口火車站是國家一類口岸站,位于亞歐第二大陸橋(中國連云港--荷蘭鹿特丹)中國最西端,每年進出口貨物吞吐量僅次于滿洲里,排在第二位。來往貨物主要涉及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是中國通往中亞、俄羅斯以及歐洲的主要門戶。當然,這個口岸站也有一個自然條件不足的地方,就是一年當中風季長、風勢大,經常影響到換裝作業,而鐵路職工自然會常年工作生活在這種惡劣的自然環境之下。2012年春季的一天,鐵路合作組織委員會吉爾吉斯斯坦委員阿揚·馬梅托夫先生找到我,說吉爾吉斯斯坦有一批貨物滯留在阿拉山口站,請求中方設法盡快放行。我當即從華沙打電話向鐵道部主管運輸的部領導報告了此事,這位部領導讓我向對方解釋,當時正值大風季節,中斷了運輸。大風過后,中國鐵路將迅速安排這批貨物的過境。后來這件事按照正常程序得以順利解決,阿揚·馬梅托夫先生一再讓我轉達對中鐵特別是阿拉山口站職工的感謝,而阿拉山口站大風的記憶也就深刻地留存于我的大腦之中。
二連浩特站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正北部二連浩特市,"二連浩特"是蒙古語,有海市蜃樓之意。1956年1月,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國際聯運列車正式開通,二連浩特建城。1992年7月,國務院批準該市為中國13個沿邊開放城市之一。二連浩特站與蒙古國東戈壁省扎門烏德市隔界相望,是中國對蒙古國開放的最大鐵路口岸站。以二連浩特站為終點的集二線,連通京包,京山線,與蒙古、獨聯體及東西歐各國的鐵路結成一座亞歐鐵路大路橋。以北京為起點。經二連浩特到莫斯科,比經滿州里口岸的濱洲線近1140公里。特別是通過京包、京山線與天津港相連,是日本、東南亞及其他鄰國開展對蒙古、俄羅斯及東歐各國轉口貿易的理想通道,更是蒙古國走向出海口的唯一通道。
霍爾果斯站位于中國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毗鄰哈薩克斯坦,距離很近,交往很密。與哈薩克斯坦霍爾果斯口岸15公里,與哈薩克斯坦雅爾肯特市35公里,與哈薩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圖也只有378公里。1989年初,霍爾果斯口岸開設了自中國的伊寧到哈薩克斯坦潘菲洛夫的國際班車,成為新疆對西亞和歐洲各國開放的又一窗口。霍爾果斯口岸是中國西部重要的門戶。它融商貿旅游、進出口貿易和中轉貨物為一體,對外連接功能齊全、基礎設施較完善,具有全天候進出口的能力。并且還對第三國交通、運輸、旅游、商貿進行全方位開放,是與獨聯體中亞五國以及歐洲經濟文化交流、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窗口。主要進出口商品種類為畜產品、石油制品。口岸陸路客貨運輸常年通行,是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開展經濟、文化交流的國際大通道和橋頭堡。
除此之外,還有與朝鮮新義州相連接的中國丹東站、與朝鮮南陽站相連接的中國圖們站、與朝鮮滿浦站相連接的中國集安站,與越南同登站相連接的中國憑祥站,與越南老街站相連接的中國河口站等等。這些站,也都是中國鐵路對外的口岸站,也都在國際聯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也都是中國鐵路對外通道的堅固"橋頭堡"!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