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精神 中歐交流新紐帶
2015-01-22 14:26:57
Landbridge平臺
從意大利威尼斯大學教學樓俯瞰水城。韓 碩攝
王斌來攝
荷蘭皇家代爾夫特藍陶工廠工作間內,工匠們在制作陶器。韓 碩攝
位于德國柏林的夏洛騰堡宮。鄭 紅攝
2013年,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舉辦比利時赴華留學生歡送會。比利時魯汶大學原漢學教師法蘭供圖
歐洲
共建“一帶一路”弘揚了絲路精神。在歐洲,古絲綢之路交流的印記依然清晰,新時代下的絲綢之路合作正在賡續。互學互鑒、取長補短,合作共贏、共同繁榮,傳承友誼、刷新內涵,中歐人文交流的根基愈發厚重。
千年親緣,萬里茗香,古老而又青春的絲綢之路,將中歐兩大文明緊緊相連。
沿著威尼斯蜿蜒的水巷,穿行折轉,搖著“貢多拉”的船夫指了指一處三層的小樓:“那就是馬可·波羅故居。”700多年前,意大利人馬可·波羅踏上了絲路。一部《馬可·波羅游記》,令無數歐洲人神往東方。
回望歷史:中國,東方文明重要代表;歐洲,西方文明發祥地。隔千重山萬重水,歐亞文明之間曾橫亙綿延的遐想。絲綢之路的點點白帆、陣陣駝鈴,帶來了不止是色白花青的瓷器、細膩柔軟的絲綢,更是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注目當今: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讓絲路精神煥發活力,中歐架起合作之橋、友誼之橋。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中歐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在60多個領域建立了對話磋商機制,雙方每年人員往來500多萬人次,留學生總數近30萬人。
多樣性,包容開放,極富創造力,中歐人文交流的根基愈發厚重。
互學互鑒,激活文明底蘊
現實源于歷史,中歐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交融碰撞,交流互鑒,彼此相互汲取營養。
葡萄牙是最早開始仿制中國瓷器的國家。葡萄牙人常常笑談道:“都說中國喜歡仿制外國商品,其實早在幾百年前,歐洲人就開始仿制中國的商品呢!”這些仿制的瓷器,當時暢銷全歐洲。如今,很多歐洲人依然喜歡陶瓷文化的獨特魅力。
通過絲綢之路,原產于中國新疆的郁金香經土耳其傳入荷蘭,如今成了荷蘭的國花和象征;中國的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火藥等發明傳入歐洲,催生了歐洲地理大發現等世界性變革,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歐洲文明在汲取、借鑒了老子、孔子等中國哲學思想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
古老的中國亦被歐洲的現代科技和文明喚醒,西方的文化和科學技術悄然影響和改變著東方。1658年,法蘭德斯傳教士、科學家南懷仁前往中國,他改革日歷、制造槍炮、繪制世界地圖、更新技術和天文儀器,他設計的古觀象臺和天球儀,至今仍矗立在北京建國門。
一次次接觸、交往,互相模仿和學習中,兩大文明煥發了新的異彩,譜寫了中歐交往的一段段佳話。
古絲綢之路交流的印記依然清晰,新時代絲路合作正在賡續。
古老的運河、美麗的石拱橋、小巧的市集廣場,裝點著荷蘭小城代爾夫特。荷蘭國寶—代爾夫特藍陶就出自這里。這些看似青花瓷的藍陶,與中國頗有淵源。明末,荷蘭東印度公司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從景德鎮等地采購白瓷釉和青花顏料,由代爾夫特仿制青花瓷。代爾夫特逐漸發展出獨具一格的“代爾夫特藍陶”。
400多年后,在雙方藝術家的努力下,代爾夫特和景德鎮兩城再續前緣—雙方選派陶瓷藝術家交流創作,簽訂了官方的交流合作項目協議。在陶瓷的牽線搭橋下,兩個城市最終結為了友好城市。皇家代爾夫特藍陶工廠古樸的院落門口,矗立著一根巨大的青花白底柱子。上有筆觸細膩的中國山水、亭臺樓閣,下有6個娟秀的漢字:張凌云,景德鎮。這是中國工藝美術師張凌云在代爾夫特交流創作的見證,記錄著代爾夫特和景德鎮的陶瓷之緣。
在德國柏林,夏洛騰堡宮金碧輝煌的瓷器展示館內,擺放著幾百件青花瓷器,讓人驚嘆。
德國普魯士宮殿園林基金會陶瓷收藏館長麥克拉·沃克爾說,夏宮的花瓶、磁盤、雕像等藏品,一部分是從絲綢之路而來,一部分是模仿中國技藝制作而成。德國普魯士宮殿園林基金會正在研究這些瓷器,將科研成果建成數據庫,翻譯成中英文等語言,方便中歐陶瓷界和文化界的交流和學習。
杜伊斯堡位于曾經的德國工業心臟—以煤和鋼鐵聞名于世的魯爾工業區。近年來,為了治理高爐、煤炭廠、煙囪等后工業景觀問題,德國就地取材,對工業區遺留物加以改造,打造成新的景觀公園,成為重塑優良生態環境的典范。杜伊斯堡市長索倫·林克說,中德之間可以在此領域展開交流合作,共同探討治理改造的理念和經驗。
絢爛的科學文化、豐富的藝術創造、激蕩的哲學思想……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發源積淀而來的歐洲文明,幾千年來一直是人類文明的寶藏。走進羅馬、米蘭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和教堂,徜徉于一座座建筑、雕刻、繪畫的殿堂,仿佛穿越時空,回到彼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大師的年代,讓人晃神癡醉。在中意兩國馬可·波羅計劃、圖蘭朵計劃等機制推動下,大批中國學生到意大利深造,學習藝術設計,將設計靈感帶回中國,也為意大利當地融入更多的中國文化元素。
交流合作,促進共同繁榮
時代孕育大棋局,機遇創造大繁榮。
一個世紀之前,一批批懷揣夢想的中國青年才俊漂洋過海,到歐洲留學,將新思想、新知識、新理念帶回中國,他們中很多人成了近代中歐人文交流的使者和先驅。
位于里昂的中法大學,是中國近代在海外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在中法大學新建的里昂—中國關系促進中心、里昂中法大學博物館門口,醒目的中國留法學生群巨型雕像見證著歷史。
未來更是令人憧憬。2013年,《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發布。這是雙方增進相互了解、促進社會各領域交流的重要一步。中歐文化高峰論壇、中國文化中心、青年互訪項目、教育合作框架等一系列機制為中歐關系錦上添花。
文明在交流中不斷涌現出生命力。近年來,中歐雙方先后舉辦了中法文化年、意大利年、西班牙年、希臘文化年、中歐文化年等一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動。中歐交流在眾多領域有了更成熟的機制和平臺。在藝術、文學、教育、科技、青年交流等領域展開交流和合作,促進人民互相了解、促進共同發展和繁榮。許多中國大學與歐盟展開教育、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從歐盟獲得資金支持展開研究工作,參與國際項目的中國研究人員越來越多。
作為德國杜伊斯堡港口集團的新聞官,朱利安·波克忙壞了。自渝新歐鐵路通車以來,他接待了許多中國客人。今年春天,他終于有機會到渝新歐的那一頭—中國看一看。波克非常期待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我成了歐中文化交流的受益者,4月要去同濟大學短期學習,聽說那時的上海氣候宜人,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這樣的學習‘充電’機會。”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文化的鑰匙。如今,每周有近60次航班往返于中法;10萬中國青少年學習法語,近5萬法國人學習漢語。中國在歐洲38個國家一共創建了158所孔子學院。隨著中歐人文交流的頻繁,學習漢語的歐洲人越來越多。采訪中,在布魯塞爾、鹿特丹、巴黎、柏林、羅馬,記者不時碰到路邊當地人打招呼,聽到中文“你好!中國!”倍感親切。
跨過一條小石橋,威尼斯大學安靜地坐落在一隅。它是意大利教授中文最著名的大學之一。同濟大學是威尼斯國際大學聯盟的成員,與該校開展全球化國際交換項目,中國的學生可以到意大利學習文化遺產管理、環境保護等專業。
威尼斯大學法律教授倫佐·卡瓦雷利說,從前的學生會中文的不懂經濟,懂經濟的學生又不會中文。隨著中意貿易增多,企業對復合型人才需求變大。威尼斯大學為有中文基礎的學生開設了經濟管理類課程,畢業生已經在中意合資或合作的企業中大展拳腳。卡瓦雷利說:“中國發展的速度太快,威尼斯大學等教育機構正在追趕中國的腳步。如今在意大利投資的中國企業很多,我們的學生需要適應這種變化。”
比利時自由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鄧肯·弗里曼說,“一帶一路”是一個涉及多方面互聯互通的全方位倡議。中歐合作應該重視科技、教育、人文等領域的交流,人文交流應該繼續在數量和質量上有所提高,挖掘更深層次的交流。“期待‘一帶一路’的倡議能夠不斷豐富和明確,讓更多的歐洲國家和人民加入其中,并且從中受惠。”
意大利中意文化交流中心主席丘劍中說,我相信未來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歐人民將有更廣闊的交流,中歐文明將繼續相映生輝,琴瑟和鳴。
傳承友誼,刷新時代內涵
國之交在民相親,民相親在心相知。
中歐友誼傳承久遠。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英雄錢秀玲,拯救比利時艾克興市近百人生命;德國朋友拉貝,設立“南京安全區”,為手無寸鐵的中國百姓拉起生命防線……
越來越多的交流使者往返于亞歐大陸,傳遞中歐友誼。說得一口流利漢語的德國漢學家南因果自1982年第一次到中國學習,就深深地愛上了中國。30年來,他曾在中央民族大學教書、結交了很多中國朋友;走過很多中國的偏遠鄉村、潛心研究民族學。在他的家中,南因果親自為我們泡了一壺來自中國的茶葉,這個大個子中國通孩子氣地搖頭說,“柏林的水硬,這茶不如在中國喝得香”。
使者中,還有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星徽和好好去年從中國“飛”到比利時,離開“天府之國”,在“天堂公園”安家落戶了。她們所到之處,受到比利時人民熱情歡迎。兩只可愛的小家伙創造了中方迄今出租大熊貓的最長紀錄,用于聯合科學研究;而比利時則為他們頒發了長達15年的特殊“簽證”。
理解在交流中加深,友誼在合作中升華。當記者來到位于法國巴黎的吉美博物館時,“漢風·中國漢代文物展”正火熱開展。獅子山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滿城漢墓的錯金銀博山爐、雷臺漢墓出土的銅車馬儀仗俑……展示開放、多元的中國漢代社會的縮影。剛剛在西安參加首屆絲路國際藝術節的法國藝術家之家協會主席雷米·阿龍表示,絲路不僅是文化、藝術的紐帶,還能通過“藝術的語言”,找出各自文化的特性,加強精神理念的溝通。
朋友越走越近,良言越說越親。來參觀展覽的邁克爾·佛朗西斯·貝維爾夫婦告訴記者,他們上世紀90年代曾在北京工作,期間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對中國文化和人民多了一層感情。“不僅是漢風展,近年中法文化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有關中國的展覽、演出很多。只要有機會,我們都會來看。”
中歐正在擴大互派青年、留學生、學者和游客的規模,出臺便利人員往來的新舉措。中歐很多城市之間依托友好城市和姊妹城市的關系,加深了政企間的合作和民眾的相互認知。里昂1988年就與廣州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里昂第一副市長凱貝內昂說:“中歐正在激活絲綢之路。文化傳承需要不斷擴散傳播,價值才能真正得以體現。城市之間的交流,更易推動具體目標的實現。人員的互訪,更易拉動心靈的距離。”
和而不同,但智者求同。一位在布魯塞爾的同行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冬天寒冷,他將門外的巡邏警察邀到家中小坐,為他倒了一杯熱水暖身,而對方卻遲疑地望望水杯,又不解地看著他。一番解釋之后,雙方明白了彼此:歐洲人習慣喝冷水,中國人慣常喝溫水。
一杯水的故事,道出了中歐文化的差異。但中歐是命運相依的共同體,雙方需要傳承友誼、互相扶持,這刷新了中歐友誼的時代內涵。南因果說,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發展模式和路線,我非常贊賞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求同存異”,也支持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具有許多共同利益,需要彼此寬容尊重、共同和平發展,更需廣泛交流”。
一條新紐帶,中歐交流合作再添新精彩。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