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亞大陸橋上,有一個聞名遐邇的邊陲小鎮——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西部的二連浩特。隨著中蒙俄貿易往來的不斷深化,這座曾經的“袖珍邊城”已經成為祖國北疆的重要國際貿易城市,也是公認的亞歐經貿合作的橋頭堡。駐守在這里的內蒙古公安邊防總隊二連邊檢站官兵半個多世紀如一日忠誠守衛著祖國的北大門,用青春和熱血在內蒙古八千里邊防線上,譜寫了一曲曲服務地方經濟的豪邁之歌,不僅完成了自身從傳統到現代的蛻變,也助推了二連口岸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9lw大陸橋物流聯盟
如果把中國的版圖比喻成一只雄雞,二連浩特恰好位于其頸背上,這里是距離首都北京最近的陸路口岸,是我國向北開放的前沿陣地。9lw大陸橋物流聯盟
二連浩特距莫斯科7 623公里,距烏蘭巴托714公里,距首都北京680公里。歐亞鐵路經由二連浩特通往蒙古國和俄羅斯,成為中國通往整個歐洲最便利、最短的運輸與物流通道(鐵路運輸比海上運輸節省2/3的時間,)。而經由二連浩特取道天津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則成為蒙古國唯一的選擇。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二連浩特在對北開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而二連浩特則成為這條陸橋經濟帶上的排頭兵。
60多年前,二連浩特還只有幾間被作為通往烏蘭巴托驛站的土坯房,常駐“居民”是成群的黃羊和野驢。“東西一條街,18根電線桿,抽上一顆煙,走路轉一圈。”這是當地人對二連浩特市早期的描述。而今天,二連已經成為擁有10萬人的邊境城市。街頭穿梭著掛著蒙古國牌照的汽車,坐落著用中文、蒙古文、斯拉夫文書寫招牌的店鋪,隨處可見蒙古國購物者和操著蹩腳蒙古語做生意的中國商人……一座既有華夏文明底蘊,亦有異國風格張揚,中蒙俄三國風情交融的城市。2011年,二連口岸貨運量突破1 000萬噸,客運量突破200萬人次,以其獨特的優勢躋身于全國陸運大口岸行列,歐亞大陸橋優勢和向北開放重要樞紐的作用愈發凸顯。
對外經貿成為拉動口岸經濟發展的第一引擎,通關能力的增強,推動著二連浩特經貿的快速發展。在這根經貿發展的鏈條上,人們不由地把目光聚焦在服務并守衛口岸經濟科學發展的邊檢官兵身上。擔負著口岸鐵路客、貨運和公路客、貨運邊防檢查及口岸限定區域管理警戒任務的二連邊檢站,緊跟口岸發展實際,主動服務大局,檢查隊伍不斷壯大,檢查設備不斷更新,執勤模式不斷優化,檢查任務分工明確,規范化建設持續推進,把關服務能力越來越強。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出入境政策進一步放寬,二連口岸出入境旅客數量迅猛增加,而當時的公路口岸只作為會晤通道供中蒙雙方會晤、交接人員使用,鐵路國際列車運載能力非常有限,嚴重制約了口岸經濟的發展。二連邊檢站在認真分析形勢后,一方面積極向上級匯報反映情況,加大力度為公路口岸的開通爭取政策支持;一方面主動克服困難,將直屬單位監護二中隊的部分營房騰出來,作為聯檢單位的執勤用房,促成二連浩特至扎門烏德公路口岸1992年4月20日正式開通。2000年,公路口岸“暢通工程”啟動。2005年4月,二連邊防檢查站應駐地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求,積極與蒙古國邊防機構協商,達成互通雙方政府關于落實新協定和擴大經貿往來有關信息的共識,2005年5月15日,二連浩特至扎門烏德公路口岸正式實現“無假日”通關,而且每天的開關時間在原有的基礎上延長了90分鐘。
在口岸“大通關”建設的進程中,過去陳舊的邊防檢查方式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面對制約口岸發展的新的“瓶頸”,二連邊檢站不等不靠,在科技強警上做實文章。2005年11月,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多方籌措資金,為鐵路貨運檢查現場裝配了一套價值70多萬元的閉路監控系統和由5組22個探頭組成的“電子檢查員”,實現了二連口岸貨運列車出入境邊防檢查由人工檢查模式向人機結合檢查模式的轉變。2011年,該站黨委積極爭取地方投入,投資100萬元建設新貨運檢查現場監控網絡,對執勤現場監控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安裝50部監控攝像機,限定區域覆蓋率達到100%,徹底實現了站機關對各執勤現場及整個口岸限定區域進行動態監管、可同步錄像和語音傳輸的目標,節約了執勤警力。
如今,二連邊檢站告別了“眼看手摸”的純人工檢查方式,以信息化建設為核心的現代警務機制“大行其道”,“科學決策、規范管理、精確指揮、深化服務”成為邊防檢查新的標簽。各現場、各崗位與各環節實時音視頻對接,高頻率、高強度監控9類110項基礎業務工作流程,形成了"日常化"定式養成機制、"扁平化"勤務指揮模式、"實戰型"系統、"精準化"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口岸通關從中真正實現了"提速":一列貨運列車的檢查時間由45分鐘降至20分鐘,檢查一輛貨運汽車的時間由15分鐘降為5分鐘,日最高檢查列車能力由原來的20列增加到現在的45列。同時,鐵路口岸正式啟用“通道式驗證”方法,使國際客運列車的查驗時間由2小時降到40分鐘。
經濟發展到哪里,邊檢服務保障就跟進到哪里。在貫徹落實“向北開放戰略”中,二連邊檢站不斷改進服務方式,先后推出網上報檢、綠色通道、簡化手續等服務舉措,與出入境旅客、聯檢聯運部門和政企單位建立“聯動工作機制”,全力打造和諧通關環境。并延長工作時間、調整交接班方式,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在進出口貨物高峰期,貨檢通道適當延長時間,方便企業報關、報檢。針對二連地區氣候變化快、溫差大,果蔬產品易凍壞、變質的實際,推出果蔬產品隨到隨檢、預報優檢、“一站式”快速驗放等服務舉措,極大地縮短了通關時間,為果蔬進出口企業帶來了巨大實惠。
二連口岸通關效率提高了,群眾滿意了,可新的問題仍需要解決。為改變毗鄰的蒙古國扎門烏德邊檢站仍然采取原始人工查驗方式,科技含量較低,驗放速度緩慢,制約口岸雙向高效通關的狀況,二連邊檢站主動協調市委、政府,提出“邊檢搭臺、政府出資、地方受益”協作新模式得到各方支持。2011年9月14日,我國投資100萬元的對蒙援助設備正式啟用,使蒙古國扎門烏德邊檢站實現了由人工查驗到人機結合查驗的轉變,二連和扎門烏德口岸通關實現了雙向提速。新設備投入使用以來,二連鐵路口岸貨運吞吐量同比增長33.1%。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