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00年前,一條從中國長安綿延向西的道路,將古老的東方與遙遠的西方緊緊連在了一起。這條由駱駝腳掌踏出的“絲綢之路”,不僅是千百年來東西方往來的“交通走廊”,更促使沿線各國、各民族融合共榮,形成多彩燦爛的新的文明動脈。rMr大陸橋物流聯盟
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出訪中亞四國時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為歐亞地區的整體合作提供了創新思路。rMr大陸橋物流聯盟
這是新疆發展的又一重大歷史機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迅速主持召開會議,學習研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主動行動,提出新疆的設想。2013年9月26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擴大)會議傳達第四次全國對口援疆會精神時,張春賢表示,新疆是絲綢之路中國最前沿、最核心的地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新疆的重大歷史機遇。
絲綢之路新構想
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阿斯塔納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戰略構想。“絲綢之路”將繼它以往的偉大繁榮之后,實現其新的偉大復興。
2013年9月13日召開的上合組織峰會,各國對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反響強烈,均表示愿意積極參與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所涉及區域總人口30億,幾乎占全世界人口的一半,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我國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共同繁榮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有擴大我國向西開放、推進西進戰略和深化改革開放,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現實考量。
數百年來,經歷幾次工業革命后,陸上絲綢之路漸漸被海上、空中、互聯網絲綢之路等現代方式所取代。而“絲綢之路”所在的中亞地區以及中國新疆,資源富集、人文燦爛、地理相近、人文相親,擁有優越的地緣、資源優勢,是當今世界發展潛力巨大的區域。
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中國經濟發展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專家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國際戰略地位,改善我國周邊環境與國際環境,也有利于推進西部大開發、大發展。
新疆的新機遇
“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戰略構想一經提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迅速反應,先學先動,以主動作為的態度搶抓歷史機遇。2013年9月11日、13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兩次召開副省級以上領導干部會議,深入學習領會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大戰略思想,當時,習近平主席尚未結束中亞之行。張春賢在會上指出,要充分發揮新疆區位、地緣、人文等方面優勢,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強烈的機遇意識和擔當精神,努力當好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橋頭堡、主力軍和排頭兵。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主動跟進落實習近平主席訪問中亞四國的成果,得到了黨中央的肯定。
中央領導作出重要批示:新疆作為我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要把對中亞地區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別是要抓住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歷史機遇,積極開拓進取,大力推動經貿、人文等領域的合作,合力深化打擊“三股勢力”,努力為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為提升我國同中亞國家合作水平作出更大貢獻。
為貫徹落實好中央領導的重要批示,2013年9月18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舉行常委(擴大)會議,安排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常務副主席黃衛牽頭,組成專門班子,深入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定位、戰略重點等理論,分階段先行先試先做,當好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排頭兵。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有關部門主動與國家相關部門溝通對接,積極做好各項工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改委已初步形成若干發展建議,自治區擬定在10月底之前,形成初步意見。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新疆的重大歷史機遇,新疆作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高地、橋頭堡,在“古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相互輝映下,必將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最重要的受益區之一。
信心與未來
新疆打造中國—亞歐博覽會戰略平臺,3年三屆展會成功舉辦,已在中亞及歐洲國家初具品牌影響力。國家層面全力推動中巴經濟走廊、中吉烏鐵路、中哈天然氣管道重大工程,新疆與中亞各國通道建設飛速發展。中央對喀什、霍爾果斯兩個經濟開發區的特殊優惠政策,兩個經濟開發區和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全面建設,新疆一南一北連接內地、向西開放的重要區域正蓄勢待發。
三年多來,新疆不斷加快向西開放步伐,提升開放水平和效益,人文交流不斷深入。兩年一屆的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已成功舉辦三屆,官方、民間開展的人文交流活動遍布天山南北;經貿往來日益密切,德國大眾以新疆作為進軍中國西部的第一堡壘,2013年,第一輛“新疆造”大眾牌汽車從烏魯木齊下線;2013年上半年,新疆進出口穩步增長,總額104.7億美元,同比增長6.6%……
天時、地利、人和,為新疆成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排頭兵打下了堅實基礎。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提出,新疆要以主力軍的姿態,持續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深化拓展,確保新疆在競相發展的區域格局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新疆處在我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最前沿,除與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經貿人文合作外,還必須下大力氣深化我國與有關國家的政治、安全合作,促進區域社會穩定。深化經貿人文交流、促進反恐安全合作,當然成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兩大核心議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已協同相關部門,制定中國新疆同中亞國家加強經貿合作、推進人文交流、合力打擊“三股勢力”等領域合作的思路。
近一個時期來疆考察的兄弟省市代表團,以及在疆興業的大企業大集團,在看到新疆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歷史機遇面前表現出的積極主動、胸有成竹的態度時,一致認為,新疆最先落實行動、最先確定具體措施,認識到了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明確了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他們共同表示,將會積極同新疆深入開展多元合作,集結雙方優勢力量,形成合力,開創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添力。
新疆建絲綢之路經濟帶
要走好能源之路
新疆要如何扮演“絲綢之路經濟帶”前沿、載體、過渡帶、橋頭堡及重要受益區角色?國際金融論壇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鵬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總面積約5 00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0億,能源、礦產、旅游和文化及農業資源豐裕,潛在市場規模在全球獨一無二。其東邊倚重活力四射的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盟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新疆已經具備了全方位發展的勢頭。從產值來說,新疆最具潛力的領域首先是能源領域的開發利用,煤炭的開發利用,煤化工領域以及煤—電—化產業鏈將形成優勢,石油、石化產業和天然氣的開發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的利用都具有廣闊空間。
他指出,在資源方面,新疆是中國的波斯灣和德克薩斯。新疆擁有的能源、礦產和土地資源及其他環境資源在中國首屈一指。煤炭、石油、天然氣均占全國儲量的30%以上,名列各省區市第一。而新疆的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并不高,未來可開發空間異常廣闊。新疆是世界范圍內資源富集區,未來將成為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動力之源。
近兩年來,煤炭價格整體下行,但要看到能源需求是長期過程。新疆要樹立打好煤炭牌的思路:煤炭外運是下策,煤電東送是中策,煤化工是上策。而煤化工中煤制甲醇是下策,制油是中策,制天然氣是上策。
那么,新疆如何定位重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地位?易鵬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早已出現,但2013年9月,由國家元首在公開的國際場合正式提出尚屬首次,經濟帶上各區域也迎來了一次發展的重大利好消息。
2 000年前的地緣政治條件孕育了絲綢之路的誕生,這是一個由中國一直延伸至地中海沿岸的諸多貿易通道所構成的網絡。亞歐大陸腹地歷來是東西方之間的陸上通道,也曾是世界經濟版圖中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在新形勢下,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現代交通運輸體系逐步加強,亞歐大陸腹地承東啟西、資源豐富、市場廣闊,迎來了開放發展的新機遇。
易鵬說道,從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中不難看出,新疆正好位于中國的“尾部”,同時又位于整個亞洲的中部。這樣一個占據中國六分之一地方的開發,堪比巴西對于其東北部的開發、日本對于北海道的開發、美國對于其西部的大開發和俄羅斯對于其遠東地區的開發。在中國西部大開發進程中,新疆的開發無疑是最重要的篇章之一。這個篇章的奏響,對于整個中國經濟無疑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新疆將與西安為首的關中經濟帶、成渝為首的四川盆地等一起成為中國西部開發的幾個支點之一。而新疆幅員遼闊和資源豐富,新疆開發的內涵和廣度可能遠勝于其他地區。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是否將使新疆延續逆勢經濟上行趨勢?對此易鵬認為,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新疆經濟開始提速,但由于新疆“這臺汽車”冷的時間過長,要想迅速超過全國各省區的平均水平,乃至增速排名到前面,需要3~4年的“熱車”階段。當前,新疆正處于這個“熱車”階段。
新疆這幾年的發展軌跡和全國有點“脫軌”,全國各地普遍經濟增速下行時,而新疆出現上行格局。究其原因,一是新疆經濟總量不大,基數不高,有出現高速增長的條件;二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后,各種支持力度加大;三是新疆更好地利用開放促進發展。
前不久,上海自貿區成為全國上下熱議的話題,那么上海自貿區概念與新疆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哪個更具吸引力?對此,易鵬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中國當前的對外開放已經開始構筑全方位格局。從地理位置角度說,已經向東開放、海洋開放同時兼顧了向西開放、陸地開放。從產業層次上看,已經從之前的過于依賴貨物貿易走向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同步。這次中央大力推動上海自貿區建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推動服務貿易的大發展,從而有利于優化中國經濟結構,擺脫中國長期的低附加值的世界工廠的地位。
新疆則在推動中國向西開放的步伐中,有利于進一步構筑中國全方位的開放格局,更見證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優化結構。
新疆這種開放促發展的經驗放到全國也管用。中國中西部地區之前比沿海地區發展落后,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開放力度不夠、思想保守,資金、資源、人才等要素很難得到充分流動,從而影響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而這些年,中西部地區發展得到改善提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通過產業轉移,以各種博覽會等方式推進開放度,從而讓外力倒逼內力的改革和發展。
截至2012年底,中國對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直接投資存量已經達到148.6億美元。今后5年,中國將進口8萬億美元左右的商品,對亞洲和歐洲的直接投資將超過4 500億美元。這些日益擴大的市場空間都是開放帶來的。一方面,按照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分工是可以提高生產率,而分工必須在開放中才能夠實現,所以在開放中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最終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另一方面,開放可以推進思想文明交融,提高文明的現代化程度,這對一些落后地區更具價值。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