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鐵聯運 只是“看上去很美”
2013-03-17 11:36:04
Landbridge平臺
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審議并原則通過了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優化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實現多種運輸方式一體化發展,是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目標。消息傳來,上海港航界備受鼓舞,一時間海鐵聯運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甚至有專家已經開始勾畫一幅鐵路進洋山的宏偉藍圖。
一邊是運量最大的海上巨無霸,一邊是運距長、運價低的路上巨龍,兩種運輸方式的結合已成為現代物流業的寵兒。然而,在國內各類集裝箱運輸方式中,海鐵聯運所占比例卻小得可憐。“看上去很美”的海鐵聯運,背后到底存在著怎樣的發展瓶頸?
2%的尷尬
集裝箱運輸起源于英國,后來相繼傳到美國、德國、法國及其他歐美國家,并在上世紀中葉迅速普及,逐漸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貨物運輸方式。海上集裝箱運輸發展的同時,又將鐵路線鋪設至碼頭,通過鐵路網絡優勢,將集裝箱轉運至各個目的地,海鐵聯運模式也開始廣泛使用。目前,全球鐵路集裝箱運輸量已占鐵路貨物運輸總量的20%~40%。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的鐵路集裝箱運輸量已經達到49%、法國為40%、英國為30%、德國為20%。日本則基本上把全部適合集裝箱運輸的貨物都納入鐵路運輸系統。近年來,雖然日本鐵路貨運不斷萎縮,但其集裝箱運輸卻快速發展,已占貨運量的33%。
與之相比,雖然我國鐵路集裝箱發展近年來也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差距明顯。據鐵路專家介紹,我國的鐵路集裝箱運輸始于上世紀50年代,目前正處于快速增長期。“十五”期間,全國鐵路集裝箱貨物發送量達到1,411.5萬標準箱,比“九五”期間增長了60.1%。鐵路集裝箱運輸貨源也在不斷增加,目前除了煤、石油、木材等大宗貨物外,小機械、工藝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也已成為鐵路集裝箱運輸的來源。此外,鐵路箱型不斷更新,除了擁有20英尺、40英尺以及48英尺國際通用箱外,近年來鐵路相繼開發了20英尺弧形罐式、臺架箱和50英尺雙層汽車箱等專用集裝箱,可以承運油品、化工、散裝水泥、汽車等特種貨物。
盡管發展迅速,然而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鐵路集裝箱運輸處境依然尷尬。統計顯示,2000年~2008年,我國鐵路集裝箱貨運量的年均增長率為15%,而公路高達32%,海運20%。同時,公路集裝箱運輸市場占有率從44.7%增長到了58%,而鐵路集裝箱運輸的市場占有率則從16.6%跌到了12%。與國外集裝箱運輸相比,我國每年的鐵路集裝箱運量不到1,000萬標準箱,不足總貨運量的2%,這一比例明顯偏低,與鐵路在中國運輸體系中的地位極不相稱。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洋山深水港。2005年12月洋山港開港前夕,位于南匯臨港新城的蘆潮港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投入運營,成為上海地區除軍工路站、何家灣站外又一個辦理國際集裝箱業務的鐵路車站。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該中心業務量至今未取得重大突破,在整個洋山港的集裝箱吞吐量中,該中心每年完成的鐵路集裝箱運輸量不到5%。
心有余力不足
海鐵聯運已經是世界各大港口普遍使用的運輸模式,為何在中國的發展卻相對緩慢呢?
專家表示,這首先是因為我國鐵路運輸能力緊張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緩解,“心有余而力不足”制約了鐵路集裝運輸發展。盡管,近年來全國鐵路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目標,一批高等級的鐵路線也相繼開工,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全國各主要鐵路干線的利用率依然高達100%,在春運、暑運、黃金周時期更是繁忙。為了保客運,很多時間鐵路部門不得不停開貨運列車,或讓貨車繞行,這大大影響了鐵路集裝箱運輸的便利性。
從現有鐵路集裝箱貨源情況統計看,集裝箱貨源的70%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沈陽、鄭州和廣州幾個鐵路局范圍內,運輸通道也多集中在京廣、京九、京滬、京哈,浙贛、隴海等繁忙干線上,而這幾大干線能力早已飽和。
其次,技術裝備落后影響了鐵路集裝箱運輸的正常發展。從現有裝備看,盡管鐵路近年來采取了許多措施,籌措資金加快發展,但與國外發展態勢相比較差距仍然明顯。比如鐵路集裝箱箱型偏小,10噸箱仍然占半數以上。這種狀況不利于我國鐵路集裝箱與國際集裝箱運輸接軌,面臨著大量舊箱淘汰和新箱補充的問題。又比如,集裝箱運輸信息系統不完善。集裝箱運輸管理信息系統和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尚未完全開發,許多業務信息交流無法正常進行,集裝箱運輸全程跟蹤服務難落實處,這種狀況難以順應集裝箱發展的國內外潮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鐵路集裝箱運輸的競爭優勢。
與此同時,鐵路與其他運輸方式協調不夠。20世紀80年代,隨著物流的興起,集裝箱多式聯運得到了飛速發展,進入了國際多式聯運時代。多式聯運以集裝箱為媒介,把海上運輸、鐵路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和內河運輸等單一方式運輸有機結合成為一體,構成一個連續運輸過程。與傳統單一運輸方式相比,它減少了中間環節,提高了運輸質量,減少了貨損幾率,降低了運輸成本,從而提高了利潤,且真正實現了合理運輸。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多式聯運發展相對落后,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缺乏統一的管理,自成體系,封閉發展,缺乏配合與協作,成為發展的瓶頸。
打破形式之美
怎樣才能打破僅僅“看上去很美”的尷尬,專家認為,首先要調整集裝箱辦理站布局,加快鐵路中心站建設。
相對而言,改變目前鐵路集裝箱辦理站“散、亂、小”的局面是發展海鐵聯運的當務之急。根據規劃,“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在經濟發達、集裝箱集疏運量大的區域經濟中心和鐵路網重要樞紐,建設若干個大型集裝箱中心站,形成運輸、倉儲、裝卸、搬運、一關三檢、信息服務等功能完善,技術裝備先進,管理現代化的全國性鐵路集裝箱運輸中心和物流中心。同時建設48個靠近省會城市、大型港口和主要陸路口岸的集裝箱專辦站,形成區域性集裝箱運輸中心,并對現有的辦理站進行合理的整合和改造,形成122個集裝箱代辦站。屆時我國將形成功能強大且相互協調的集裝箱運輸網絡,使我國集裝箱辦理站順應世界集裝箱運輸的發展趨勢,向大型化、集中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
而對上海來說,如何發揮現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的作用,積極開拓海鐵聯運市場,則是實現多種運輸方式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專家建議,蘆潮港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應加強對船公司和內陸腹地的營銷工作。對于內陸集裝箱選擇出海口,船公司的態度是關鍵,他們會考慮自己的航線布局建議客戶從哪個港口出口,然后交給貨代具體操作。因此中心站應加強與船公司的聯系,利用洋山港的優勢彌補鐵路運費增加和短駁費用的劣勢,使洋山深水港海鐵聯運運輸鏈的成本最低。
同時,上海應盡快讓海關、檢驗檢疫、船公司、海鐵聯運內陸經營人和貨代入駐蘆潮港中心站,提高海鐵轉運效率,減少各環節費用。在出口業務中,中心站應提前通知貨代集裝箱的到達時間,以便于貨代安排中轉報關和送箱進港;海關應盡快辦理中轉報關手續,縮短集裝箱的等待時間;港口應盡可能放寬海鐵聯運集裝箱的進港時間。只有各方努力,為鐵路集裝箱運輸開辟綠色通道,海鐵聯運才有可能真正聯起來。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