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海鐵聯運 保障經濟穩定發展
2012-07-16 11:03:54
Landbridge平臺
發展海鐵聯運 保障經濟穩定發展
民盟連云港市委員會
一、海上運輸通道面臨困局
海洋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動脈和紐帶,國際貿易量的95%要有海上運輸來承擔,目前中國的外向性經濟發展很快,已經能夠成為世界第四大貿易國。中國已經開辟30多條遠洋運輸航線,通達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海上交通線已經成為關乎國家戰略全局的重要通道,然而客觀存在的現實是,海上封鎖、海盜打劫、恐怖主義襲擊等,都有可能成為中國海上運輸通道的威脅。特別是馬六甲海峽,可以說是中國經濟戰略物資的生命線。
2007年末,民盟中央在廣東湛江召開民盟沿海省市發展海洋經濟研討會,與會領導、專家學者在海洋安全方面的研究和探討比較深入,認為,海洋安全以及海洋運輸受制約的狀況令人擔憂,特別是海洋運輸通道的安全是直接影響中國經濟戰略物資的生命線。
有資料顯示,“9.11”事件以后,國際恐怖主義勢力在反恐戰爭的打擊下正在向東南亞轉移,馬六甲海峽的自身安全已經相當脆弱。中國海上運輸的4條主要航線中,除從南美委內瑞拉進口石油走太平洋航線外,其他方向的中東航線、非洲航線、東南亞航線,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中國經過馬六甲海峽運輸的石油約占中國進口總量的70%,馬六甲海峽已經使中國陷入難以擺脫的“馬六甲困局”,一旦發生意外,后果不堪設想。
索馬里海盜至今仍然十分猖獗。金融危機更使得國際海運雪上加霜。
二、海洋運輸安全催發陸橋運輸新契機
面對來自海上運輸線安全的威脅,警示中國需要發展強大的海上防衛力量,否則,依靠外國軍隊的“善意”讓海上運輸通過自己無法控制的海域,中國的發展權就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當然是另一個話題。筆者要談的是,基于海上運輸線安全目的考慮,物流企業和貨主更希望一個相對安全和快捷的運輸方式來保障自己的物流暢達,于是把目光轉向“大陸橋”。
新亞歐大陸橋綿延萬余公里,橫貫亞歐大陸,途經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兩端連接著東亞、西歐經濟最為活躍的沿海地區,中間穿越了中國東西部和中亞、西亞資源豐富的內陸國家,它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開發潛力的經濟大走廊。新亞歐大陸橋分南、北、中三條線,是一個立體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它的運輸骨架是由鐵路、公路、海運、空運、管道運輸和通訊光纜等各種運輸方式組合而成,它是一個在國際協調機制作用下,進行客、貨運輸、信息傳輸服務、橫跨亞歐大陸的黃金運輸通道。
隨著國際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運輸形式和運輸網絡的形成,運輸科技的進步、信息業的發達,人們對時間觀念的變化以及國際間合作化程度的提高,加之海洋運輸業自身面臨著的安全問題以及其他很多的突出問題:包括運輸方式單一不能滿足貨主需求;低利潤阻礙企業發展;難以適應現代物流發展變化,迫使海洋運輸業向綜合物流業轉變。而現代物流的發展呈現著系統化、信息化趨勢,物流中心、批發中心、配送中心的社會化,倉儲、運輸的現代化和綜合體系化,物流、商流、信息流的一體化,使得海洋運輸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
鐵路運輸能力的擴大、運輸速度的加快、運輸服務質量的提高、運輸成本的降低,使大陸橋運輸已經顯示出強大的競爭實力,這一點已在北美鐵路和西伯利亞大陸橋得到證實。根據預測,到2010年,亞歐間將有超過30%貨物選擇大陸橋運輸。這樣大的潛在市場對新亞歐大陸橋是個難得的機遇,很大的吸引力也將促進國際運輸業重新整合資源。
長期以來,新亞歐大陸橋之所以引起世人的極大關注,正是因為它是亞歐大陸的連接與貫通,是亞歐兩大陸地區間經濟與貿易往來的便捷,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座“橋”可將亞歐大陸、日韓、東南亞、美洲與全世界的貿易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才是這道“橋”真正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三、大陸橋國際集裝箱運輸優勢多多、問題也不少
集裝箱運輸是當今世界最受重視發展的先進運輸方式。它以其高效、便捷、安全的特點成為交通運輸現代化的重要形式。由于集裝箱運輸能減少換裝造成的破損,提高裝卸效率,減輕勞動強度,節約包裝和倉儲費用,降低運輸成本,成為交通運輸和組織管理上的一大進步。
早在2002年4月10日,當時的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鐵道部、交通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海關總署、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等部委發布《關于加快發展我國集裝箱運輸的若干意見》提出:“大力推動集裝箱多式聯運發展,加強鐵路、公路和水路的協調與合作,促進集裝箱多式聯運的發展。充分發揮沿海港口在集裝箱多式聯運中的樞紐作用,利用港口設施,加快鐵路港站建設,完善港口集疏運系統。加強鐵路與其他運輸方式的協調與合作,充分發揮鐵路運輸的優勢,強化中西部地區與沿海主要港口之間的鐵路集裝箱運輸通道的作用。”
近年來,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大陸橋集裝箱運輸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集裝箱運輸中的返空箱問題長期困擾著大陸橋運輸,成為業界無可奈何的心病,一個揮之不去的結癥。
“空箱”困擾大陸橋運輸,返空箱問題的存在加大了運輸成本。其實,不只是大陸橋運輸受返空箱的困擾,在海運系統同樣有這一問題,根據《中國船舶報》報道,在上個世紀末,全球海運集裝箱空返就已經突出,1999年統計的海運年空箱返程運費就高達130億美元。這充分說明了如何高效利用集裝箱已成為物流運輸業界長期存在且需要切實解決的問題。國家鐵道部曾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陸橋運輸的政策,大陸橋運輸實施了運價優惠,可隨著大陸橋運輸事業的發展,各貨代物流企業、貨主自備箱增加,返空箱劇增,加之自2008年三季度鐵路運力寬松后,有關返空箱政策取消,給大陸橋運營的貨代物流企業“打擊很大”,經營者對返空箱這一問題反映十分強烈。
分析“空箱問題”的成因,筆者認為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東西行的貨物運量不平衡。大陸橋運輸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東西行的貨物運輸不平衡。單向貨源造成集裝箱使用數量不平衡,大量集裝箱需要從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排空到連云港和天津,而烏魯木齊局的貨源、運能又無法滿足空箱返回,直接影響大陸橋班列的開行。
東西行的貨物結構差別大。新亞歐大陸橋具有極其鮮明的特點:它東西兩端連著太平洋與大西洋兩大經濟中心,基本上屬于發達地區,但空間容量小,資源缺;而中間地帶特別是中國的中西部基本屬于不發達或欠發達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這一特點,決定了大陸橋運輸從東部沿海西行的物資大多為生產資料、生活物品,而東行的貨物多為資源性物資。西行的生產生活資料需要使用集裝箱運輸,而資源性的物資像煤炭、木材、糧食等,大多以散貨形式運輸,幾乎不需要集裝箱或需要量很小。
運輸管理方面的因素。空箱返回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這一問題伴隨著集裝箱運輸的開始就存在了,十幾年的時間一直困擾著包括大陸橋運輸在內的海陸各種運輸方式。問題的結癥難道僅僅是東西行的貨物運量不平衡和貨物結構差別大嗎?無疑還有管理方面的原因。
四、困擾大陸橋國際集裝箱運輸 “空箱問題”的對策思考
空箱返回不僅增加運輸生產費用,而且造成鐵路運輸能力的浪費,解決好這一問題對于促進大陸橋運輸健康發展十分必要。
一是國家有關部門做好政策上的統調工作。早在2002年,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等部委的《若干意見》中,就關于加快發展我國集裝箱運輸提出好多切實可行的措施,其中包括逐步完善集裝箱運輸政策法規體系,在相關政策規定中也都有有關返空箱的優惠政策,但執行如何呢?隨著鐵路運力寬松,本應是研究解決“空箱問題”的好時機,關鍵是要落實相關部門負責,能研究出臺一些利好政策。首先考慮的是要繼續恢復執行回空箱利用優惠政策,并根據大陸橋運輸事業發展的實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空箱運費按重箱運費的50%計算;自備箱管理費適當加收。順路裝貨時,免收回空段空箱運費等。
二是有關部門牽頭成立空箱運營公司。中鐵國際貨代公司自成立起就表明愿與各合作伙伴共同推動新歐亞大陸橋通道的發展和繁榮。如果有關機構能夠著手成立空箱運營公司,統一打理空箱業務,爭取國家的政策支持,使專門的空箱運營公司獨享國家的空箱政策,會大大有利于空箱的管理和運營,減輕其他大陸橋運輸的空箱問題干擾,使之集中精力做好大陸橋運輸,提高整個通道的效率。
三是利用空箱捎貨開行東行班列。只有開行東行班列,實現集裝箱的平衡使用,大陸橋班列才能真正暢通。否則就會“通而不暢,暢而無流”。 從目前看,開行東行空箱捎貨班列可以充分利用鐵路運輸能力、疏通口岸站、加速集裝箱的周轉速度、有利于西部貨物的東向出海。筆者從有關資料了解,中鐵貨代等曾經對利用空箱裝運硫磺進行了積極嘗試,利用返空的集裝箱裝運PVC、番茄醬等,二連站也曾經開辦返空集裝箱運輸木材業務,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是改變運營模式,提倡散貨箱運。西部東行的貨物多為資源性物資,散貨較多,大多不使用集裝箱裝運。能否改變一下思路,轉或以下經營模式,提倡散貨箱運,既可以解決空箱返回問題,也可以在運價上給一些實惠,還可以提高貨物運輸的效率。
五是研制開發低成本、短壽命的“一次性”集裝箱。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等部委的《若干意見》第八條 “加強集裝箱運輸支持保障系統建設”中提到“促進產、學、研相結合”, “建立和完善符合國際慣例的集裝箱運輸標準體系,加快集裝箱運輸標準化進程”。根據國際集裝箱運輸中的返空箱問題日益嚴重的形勢,有關科研機構能否就相關問題通報情況、研究對策,比如考慮研制開發低成本、短壽命的“一次性” 集裝箱了,對于明顯存在返回空箱困難的運輸可以采用低成本的“一次性”集裝箱。這當然需要國際集裝箱組織研究制定有關集裝箱制造、應用以及裝卸機械的相關標準。低成本的“一次性”集裝箱,在特定情況下可以考慮在目的地“賣廢”,或者開發其運輸外用途,如到目的地后賣給一些工程施工場所作為臨時工棚、材料物資倉儲使用。
五、大力發展海鐵聯運 保障國家經濟發展
物流,在經濟發展中如同人體流動的血脈,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比資金流、信息流更為直接、更為實際、更加重要。物流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然而,在海洋運輸仍然處于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中國經濟戰略物資的生命線卻把握在別人的手中。相比而言,鐵路、公路、航空、內河水運等其他運輸方式,是在自己能夠控制把物的條件下,因而也就安全的多。
與海運相比,雖然海運可以節約運輸成本,但就大陸橋運輸而言,從運輸的技術層面講,我國西部一些地區的許多產品出口走陸路可節省交通運輸成本。這還并非最主要的,筆者鼓吹大陸橋運輸更加主要的還是處于經濟安全考慮。
2007年11月15日《環球時報》載文《歐亞大陸是中國利益重心》(程亞文)中談到的建議“改變交通運輸方式”,“將對外貿易格局和資源供應格局,逐漸調整到歐亞大陸”,筆者基本贊同這一觀點。有人講“陸路運輸只要超過三個國家,協調就困難,鐵路尚且如此公路就更不可想象”,新亞歐大陸橋“由于需經7個國家,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協調起來極其困難,至今仍然無法全面運轉”。筆者認為,協調的再困難,也是處于可控范圍內的事情;海上封鎖、海盜打劫、恐怖主義襲擊,威脅經濟命脈的安全以我們目前的力量是處于不可控甚至不可預防的狀態下。
發展海鐵聯運,可以集中海洋運輸、鐵路運輸的雙重優勢,實現既經濟又快捷,符合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精神。同時,發展海鐵聯運,可以最大限度地將物流發展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確保國家經濟發展少受乃至不受別的勢力制約,特別是中國的經濟戰略物資和影響國民經濟的命脈的物資不受損失。
國家鐵道部副部長胡亞東先生有一個題為《鐵海聯運,開創中國鐵路集裝箱運輸事業新局面》的發言,指出:開行鐵海聯運直達快運集裝箱班列,它的突出特點是定時定點、直通直達、重去重回。在運輸方案上有了新的突破;在運輸組織上有了大的改變;在班列經營管理上實行了新的模式;注重服務質量的整體提升。國際知名物流企業韓國西中物流、中國外運、連云港凱達國際貨代等也都達成共識,認為, 做好貨源銜接,增進聯運各單位的合作,提高運輸服務質量,提高運輸效益和效率,謀求共同發展,實現共贏,共同創造更大的市場價值。海鐵聯運的開行方案、組織程序及經營模式都是按照國際物流運行規則的新理念制定的,具有現代意義。(執筆:徐習軍)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