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同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對接
2020-05-06 09:05:49
Landbridge平臺
2018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進一步要求“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為引領,促進區域間相互融通補充”。新形勢下推進“一帶一路”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對接,統籌全面對外開放與國內重點區域發展,對于新時代優化全面開放新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發揮戰略協同耦合效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建設同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對接的總體要求
(一)堅持四大對接原則
一是瞄準需求,精準對接。圍繞國家的戰略需求與企業、投資者等經營主體的具體需求,從宏觀與微觀兩個角度實現重點區域與“一帶一路”需求的精準對接。二是依托特色,差異對接。發揮三大區域比較優勢與特色基礎,優化區域功能布局,實現各省區對接“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差異化定位分工。三是上下聯動,合力對接。加強中央事權和地方事權的統籌協調,統籌協調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形成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的對接合力。四是穩步推進,安全對接。堅持穩步推進、量力而行,通過規劃提前做好項目能力評估、市場評估、經濟和技術可行性評估,確保穩健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做好外部風險防范與管控。
(二)正確處理四大關系
一是處理好市場主導與政府引領的關系。戰略對接中重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政府則發揮引領對接方向、加強制度建設、優化營商環境的作用。二是處理好對外開放與對內協調的關系。“一帶一路”建設重點在國外,而根基在國內。開放的本質是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既秉持中國立場、中國視角,又具有世界眼光、全球視野。三是處理好全面推進與突出重點的關系。全面推進不是平均用力、齊頭并進,而是注重抓主要矛盾、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以此為突破口積極推進戰略對接。四是處理好改革創新與風險防范的關系。結合三大區域戰略對接“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對外開放的制度建設,在引領國內政策體系深化改革創新的同時更需注重風險防范。
(三)明確四大對接路徑
一是加強規劃對接。通過規劃體系協調,做好頂層設計,為戰略對接提供宏觀指引。二是加強政策對接。通過政策統籌銜接,強化制度保障,理順戰略對接體制機制。三是加強項目對接。通過發揮重點項目作用,做好具體落實和輻射帶動,為戰略對接提供微觀抓手。四是加強平臺對接。通過發揮自貿試驗區、國家級開發區、綜合保稅區等既有平臺作用,做好資源整合, 為戰略對接提供依托載體。
“一帶一路”建設同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對接的定位
(一)“一帶一路”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接:提升與牽引
“一帶一路”建設提升京津冀區域對外開放水平。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在對外開放方面的催化提升作用,持續提高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國際開放影響力。一是引領提升開放決策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不斷提升中國政府在開放決策方面的影響力,繼而提升京津冀地區整體開放控制力。二是引領提升開放影響力。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合作交流會議、各類重大外交外事活動等在京津冀區域舉辦,將推動京津冀區域國際展示交往、國際科技文化交流等國際服務經濟業態發展,持續提高京津冀區域的國際影響力。三是引領提升開放統籌力。“一帶一路”建設框架下國際經濟走廊建設和區域合作, 將發揮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國際樞紐作用,帶動環渤海、東北等區域板塊協同對外開放,提升京津冀區域對其他區域對外開放的協同統籌能力。
京津冀協同發展牽引“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發揮北京政策源的特殊優勢,持續提供對接“一帶一路”建設的政策設計,牽引“一帶一路”建設不斷開創新境界。一是政策牽引。依托北京首都的國家政治中心地位,發揮決策引領作用,強化政策溝通中的策源地功能,提供更充分的政策引導與支持,從而更有效地把控“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方向、力度和節奏。二是文化牽引。依托北京首都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功能地位,發揮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文化影響力,營造蘊含古今中外、多元包容的全球先進文化交融環境,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的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助力“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三是模式牽引。積極探索京津冀協同發展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路徑,形成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為世界各國提供可資借鑒的優化開發和協同發展經驗。
(二)“一帶一路”建設與長江經濟帶發展對接:聯通與依托
“一帶一路”建設推動貫通長江經濟帶發展國際大通道。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在打通我國大進大出國際通道方面的作用, 切實為長江經濟帶東西雙向開放提供新出口。一是向西開放聯通。依托中國—中亞—西亞、新亞歐大陸橋等國際經濟走廊,結合渝新歐、蓉歐、漢歐等班列開通,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與歐洲市場有機互聯互通,有力帶動長江經濟帶向西開放水平。二是向南開放聯通。依托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等國際經濟走廊建設,結合中新互聯互通項目、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進一步加速長江經濟帶的南向開放進程。三是向東開放聯通。繼續發揮長江黃金水道交通樞紐作用,更好地統籌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向東開放提供新平臺新機遇。
長江經濟帶為協同對接“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戰略依托。發揮長江經濟帶貫通東中西、上中下游協調發展和綠色發展等特色優勢, 可為差異化協同對接“一帶一路” 建設提供戰略依托。一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依托。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區域是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的重要支撐板塊,促進其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將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開放型經濟區域板塊依托。二是上中下游協同依托。長江經濟帶涵蓋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以及滇中、黔中“三大兩小”城市群, 是我國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帶,可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經濟腹地支撐和國內大通道支撐。三是全域綠色發展依托。長江經濟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探索內河經濟帶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模式,將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模式方面的綠色依托。
(三)“一帶一路”建設與粵港澳大灣區對接:平臺與展示
“一帶一路”建設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平臺水平。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對粵港澳大灣區提升國際影響力方面的平臺帶動作用, 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在更高水平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一是國際商貿合作平臺。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經濟活力大、國際化程度高,國家鼓勵和支持香港、澳門參與“一帶一路” 建設,將有利于珠三角九市協同港澳抱團走出去,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建立更高層次和水平的國際商貿合作平臺,繁榮國際商務、貿易、金融等外向型服務經濟。二是國際雙向投資平臺。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更好發揮“一國兩制” 的制度優勢,可搭建更多雙向投資平臺,建立健全投資合作機制,既能夠吸引更多國際人才、資金、技術和戰略投資者到粵港澳大灣區, 也將更好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優勢企業和產品走出去,擴大國際市場。三是國際規則對接平臺。借力“一帶一路”建設框架和機制,粵港澳大灣區可通過國別政策溝通、戰略合作、國際投資和優勢產能“走出去”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或部分主導國際規則與標準制定。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樣板展示。充分利用港澳作為自由經濟體和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兵的優勢條件,進一步激發和釋放粵港澳大灣區配置全球資源的無限潛力,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樣板展示。一是改革開放窗口的樣板展示。充分發揮深圳、珠海經濟特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窗口作用,持續增強香港、澳門國際自由貿易港及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國際化開放功能,切實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全面深化改革和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展示窗口。二是全球要素配置的樣板展示。發揮港澳發達、自由、開放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優勢,依托珠三角城市先進高效的產業體系,強化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特殊功能區的示范帶動作用,積極拓展全球人才、貨物、服務和資本等要素配置的廣度和深度,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高效配置全球要素的樣板展示。三是多元包容發展的樣板展示。發揮粵港澳大灣區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和三種貨幣的獨特優勢,著力推動制度對接、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和文化交融,形成求同存異、包容發展的中國模式,為“一帶一路”建設多元主體通過共商共建共享實現互利共贏提供樣板展示。
“一帶一路”建設同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對接的重點領域與主要任務
(一)加強空間布局對接
加強戰略實施的空間布局對接,強化“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外空間布點與國內區域支點的連接互動,推動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六大經濟走廊在空間上有效對接,構建內外聯動、多點支撐的戰略實施空間格局。
1.積極推動核心城市接入“一帶一路”城市網絡體系
發揮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廣州等超大城市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綜合功能,提高國際影響力和整體競爭力。優先在核心首位城市布局自由貿易區、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等海關特殊監管區,打造開發開放的重要戰略高地。發揮武漢、重慶、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的作用,培育聚集增長新引擎,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引導貴陽、昆明等區域性中心城市聚集發展,促進人口和產業聚集,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
2.依托七大城市群和十三個都市圈重塑戰略空間結構
以國內戰略區域中的京津冀城市群、粵港澳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成渝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等為基本單元,以北京都市圈、天津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廣州都市圈、港深都市圈、武漢都市圈、重慶都市圈、成都都市圈、貴陽都市圈和昆明都市圈合作為重點,重塑國內空間結構,明確重點對接方向,加強區域間分工協作。
3.強化“四橫四縱”與六大國際經濟走廊的銜接
強化陸橋通道與新歐亞大陸橋、中巴經濟走廊以及渤蒙新與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的銜接, 加強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包昆軸帶、陸海新通道從縱橫兩個方向與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對接,增強京哈軸帶與中蒙俄經濟走廊連接, 把沿海軸帶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合作的重點,統籌對外開放與國內東中西、南北方協調發展。
4.優化邊境地區空間布局
大力培育處于“一帶一路”節點上、發展基礎相對較好、發展潛力大的邊境地區城市,在有條件的邊境城市設立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功能區,積極構建承接產業轉移平臺,形成邊境地區要素集聚的高地,帶動邊境地區的整體發展,并強化與周邊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
(二)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對接
堅持軟硬聯通兼顧、樞紐體系協同、多式聯運增效,努力暢通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的交通聯系通道, 全面提升內外互聯互通水平,強化戰略實施和融合的交通基礎支撐。
1.加強京津冀港口、機場以及骨干通道的建設與協同發展
以天津港、唐山港為“ 雙核”,促進秦皇島港、黃驊港向多功能現代化大港轉變,發揮北京無水港平臺作用,建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確、規模大而強、服務好而優的全國第一大港口群。完善首都機場洲際航線網絡,增強北京大興機場區域服務功能,拓展天津濱海機場國際、國內航空樞紐作用, 發揮石家莊正定機場低成本航空和貨運優勢, 構建京津冀機場體系。大力發展空鐵聯運,加快推進京雄城際鐵路、津石高速等雄安新區對外骨干通道建設,加快京港(臺)高鐵京雄段和雄商段、榮烏高速新線、京雄高速公路等項目前期工作,提高跨區域、跨方式運輸服務一體化水平。
2.構建長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和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格局
全面提升長江干線航道通航標準,著力打造以長江黃金水道為骨干主軸的交通走廊,整合沿江公路、鐵路、港口體系,統籌規劃、融合發展,切實發揮長江通道的東西軸線作用。協同推進長三角高等級航道網建設,完善江海聯運配套港口設施;推動成渝地區保持中歐班列等國際鐵路班列運輸優勢,加快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開辟西部地區南北向新的出海大通道;加快曼昆國際大通道、泛亞鐵路等國際運輸通道建設,加強云南出省干線通道同泛亞鐵路東線、西線、中線的并入對接,發揮其連接長江和印度洋的紐帶作用。
3.促進粵港澳三地港口、機場等的合作共享共建和協同發展
發揮粵港澳三地港口比較優勢,明確航線、貨源、腹地等分工,大膽開展通關便利化創新, 實現三地港口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加快珠三角新干線機場建設和惠州機場擴建,與廣州白云、深圳寶安、香港國際、澳門國際、珠海金灣5座干線機場形成粵港澳機場群,探索建立統一的飛行程序、流量管理等系統,引導灣區機場協調發展。完善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廣深港高鐵等幾條連接港澳與內地的大通道,打通深圳西部通道。通過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雙向流動,推動區域重要通道優化利用。
(三)加強對外開放對接
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框架下雙多邊投資貿易合作的重點方向、體制建設和關鍵平臺,發揮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的開放優勢與產業基礎,加快促進國際經貿合作規則對接, 著力打造優質高效的國際化營商環境, 全面推動“ 引進來” 與“走出去”協同互動。
1.突出對接差異化重點方向
京津冀重點對接中蒙俄經濟走廊和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實現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長江經濟帶中下游地區著重對接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上游地區主要對接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對接中國— 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
2. 切實推進開放型經濟體制建設
京津冀加快構建深度一體化的市場體系,通過統籌謀劃區域要素市場,推動形成保護產權、維護契約、促進一體、保障公平的市場秩序,打造高水準的營商環境,引領開放型經濟體制建設。長江經濟帶通過建設東西互濟、全面開放的制度體系提升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發揮上海及長江三角洲的引領作用,加快成渝等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建設,把云南建設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探索對接“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化制度。一方面積極破除制度壁壘, 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加快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制度規則。另一方面,通過制度創新突破創新要素集聚和流動的制約瓶頸,構建跨區域、跨制度的開放協同創新體系。
3.著力打造對接關鍵平臺
以三大戰略區域的關鍵平臺為重要著力點,形成引領帶動作用。雄安新區以“協調發展示范區”和“開放發展先行區”定位為核心, 建立對內對外全方位開放的體制機制,協同推進國內國外雙向開放, 努力打造中國改革開放新的“試驗田”。上海自貿區要加強投資管理制度創新、貿易監管制度創新、金融制度創新、綜合監管制度創新以及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廣東自貿區要努力探索建設金融業對外開放實驗示范窗口和海上絲綢之路法律服務基地。
(四)加強產業發展對接
積極參與國際創新互動與產能合作,更好統籌配置國內外市場及要素資源,率先在三大戰略區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條和創新產業集群,促進形成產業競爭新優勢和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 提升我國產業全球創新鏈和價值鏈地位。
1. 促進國內特色優勢產能走出去
京津冀地區既要兼顧傳統特色優勢產業擴大國際市場和產能走出去,也要圍繞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城鎮加快推進產業創新合作,重點聚焦裝備制造、石油化工、鋼鐵、特色輕紡等產業領域。長江經濟帶應發揮上中下游在科技創新、特色優勢產業集群、資源要素等方面的協調聯動優勢,全產業鏈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家電、紡織服裝、生態環保裝備五大產業集群為重點。粵港澳大灣區應充分發揮港澳作為自由經濟體和廣東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的優勢,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創新合作與競爭,大力推動服裝鞋帽、石油石化、船舶制造、家用電器、化學制造、電子信息技術、醫療器械制造等先進制造業領域的國際產能合作。
2.深化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合作
充分依托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現有科技創新條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礎、制造生產配套能力,建立健全“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合作機制,加強與發達國家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合作聯系,積極向發達經濟體看齊,吸引發達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總部等投資落戶,推動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促進國際技術轉移和科技人才交流,加快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孕育等方面合作。同時,積極推動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走出去,加快融入全球分工體系。
3.積極參與全球服務經濟市場
發揮京津冀區域在政治資源、央企總部集聚、具有京津空港、天津港和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重要平臺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優勢,重點在服務貿易政策溝通、科技創新服務、國際商務等方面強化國際合作和資源全球化配置。發揮長江經濟帶具有長江黃金水道、中歐班列、上海四個“中心”和流域優越的文化旅游資源稟賦等方面的優勢,積極推動國際商務、文化旅游、國際物流等領域產能走出去和相關服務標準、技術規范、商業模式等走出去。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化水平領先、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強的特點,推動國際服務投資貿易規則對接與制定,促進技術標準和管理服務走出去,加快構建現代化的國際服務網絡。
4.加強農業國際投資與合作
發揮北京農業政策制定和農業科技研發、文化交流的特殊優勢, 在京津冀區域積極推動農業政策對話、農業科技合作、農業對外援助等。利用長江流域農業生產條件較好、農業資源優越、農產品豐富的特點和具有國際商貿流通大通道的優越條件,在長江經濟帶積極推進農產品物流貿易和雙向投資。大力挖掘粵港澳大灣區在對外交流合作、農業產品國際貿易、農業對外投資、海洋農業開發與合作方面的合作潛力和空間。
(五)加強資金融通對接
發揮好三大戰略區域金融中心城市、沿邊金融開放創新發展城市以及專業性金融服務中心的作用, 深化金融產品工具創新,構建多層次的金融服務保障體系,加強國內外金融合作和支撐,切實滿足“一帶一路”建設和重大區域戰略推進過程中的金融需求。
1.推動京津兩大核心城市發揮金融創新功能
北京應抓住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的契機,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水平。借助北京金融總部優勢,促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絲路基金等機構的充分配合與協調,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構建多層次的金融服務保障體系。天津市應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天津自貿區金融改革創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等多個重大國家戰略疊加的特點,充分挖掘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產業投資基金和要素交易市場等特色優勢行業的服務潛力,完善金融服務體系。
2.發揮長江經濟帶金融中心城市的支撐作用
要將上海建設成為“一帶一路”貿易投融資與金融保障服務中心,培育和發展面向“一帶一路”的信用評級機構與建設“一帶一路”境外投資檢測預警服務平臺等。充分發揮昆明、杭州、南京、武漢、重慶在專業金融領域的特色優勢,推動相關領域的跨境金融創新,將杭州打造成為“一帶一路”新興全球金融科技中心, 將南京打造成為科技、文化、保險等領域的區域跨境金融中心,將武漢打造成為以科技、綠色與口岸金融為主的專業金融中心,將重慶打造成為服務“一帶一路”的功能性金融中心。
3. 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支撐“一帶一路”資金融通的國際樞紐
積極發揮港澳在金融服務領域中的國際化優勢,將香港打造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融資平臺。提升粵港澳協同發展水平,以投融資改革創新、產業金融創新、科技金融創新為驅動,圍繞人民幣國際化、融資平臺建設、業務創新平臺、風險管理與防范中心等領域,通過粵港澳三地合作,為“一帶一路”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務和支撐。依托深圳、廣州、珠海自貿區金融開放試點,有序為我國金融開放創造新經驗探索新路徑,為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走出去”提供良好的創新型金融服務產品。
“一帶一路”建設同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對接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有效的統籌協調機制
將國家層面的戰略目標和地方層面的具體措施有機結合,確保國家對外政策和地方發展的共贏。加強政策溝通與銜接,形成以政府高層互訪為引領、以戰略溝通為重點、以項目合作為載體的長效政策溝通機制和平臺。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加強部委之間的分工協作,防止“九龍治水”,通過與沿線國家法規對接、貨幣互換、人文交流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為務實合作創造良好環境。二是建立“一地一國”對接合作機制。各地結合自身比較優勢和經濟、產業、人文等基礎資源,明確參與“一帶一路” 建設的定位。選擇重點國家簽署“一對一”雙邊合作協議,協調合作對話、項目對接、政策溝通等工作。三是落實戰略實施的政策體系對接。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國際慣例要求,推動國內政策與國際規則接軌,促進“一帶一路”建設與三大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之間的政策統籌銜接,減少政策交叉重復,避免地方政府間競爭性政策沖突,促進政策實施層面的配套協調,切實提高不同戰略實施的政策保障合力。四是加強國家與地方“一帶一路”重大項目庫對接。按照“建設一批、推進一批、儲備一批”的思路,建立完善國家和地方“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項目庫,實行動態管理,并優先在信貸保險、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有效發揮優質項目示范帶動功能。
(二)強化要素整合和資源共享
發揮三大戰略區域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在更大范圍、更多領域、更深層次提高要素資源整合配置的效率。一是發揮各區域要素比較優勢。發揮北京文化交流和國際交往中心作用, 吸引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高層次、優秀人才來京學習、交流、培訓;依托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創新,加強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聯動,把上海建成“一帶一路”投融資中心和全球人民幣金融服務中心;發揮粵港澳發達自由開放的經貿體系和先進高效的產業體系優勢,快速對接國際經濟貿易規則,打造高品質的國際化營商環境,積極拓展全球貨物、服務和資本等要素配置的廣度和深度。二是全面提升要素集聚能力。建立產融對接常態化溝通機制,提升金融保險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效率。加強同全球性的研發和創新中心建立密切的聯系,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優化創新氛圍,增進城市宜居性,提高制度靈活性,吸引人才流入。
(三)推進重要通道建設
加快重要通道建設,推動形成“一帶一路”建設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的廊帶銜接交通格局。一是加快中蒙俄西線通道建設。完善京津冀— 呼包鄂—二連浩特—烏蘭巴托國際鐵路大通道,打造西線中蒙俄經濟走廊, 實現“ 一帶一路” 與蒙古國草原之路倡議的對接, 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環渤海港口群拓展,貫通京津冀協同發展對外通道。二是加強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降本增效,完善多式聯運機制,實現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與中歐班列和長江黃金水道的有機聯結。
(四)發揮戰略性平臺輻射作用
發揮自貿區、境外園區、貿易博覽會等戰略性開放平臺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功能疊加效應,強化先行示范引領作用。一是發揮自貿區示范效應。以自貿試驗區為載體,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制度和規則對接,積極開展相關制度創新合作,構建“一帶一路”自貿區網絡體系建設。二是擴大境外產業園區合作范圍和方式。結合三大區域對接“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的功能定位和發展基礎,通過共建特色產業園區,把國內產能優勢、園區經驗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資源稟賦、市場要素相結合,帶動國內先進產能和理念輸出。三是加強各類對外平臺建設。發揮好廣交會、進博會等三大區域內重要對外平臺的作用,建設與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互利共贏的多邊外交平臺、經貿合作平臺和人文交流平臺,為全方位開放提供多元化支撐。
(五)做好風險監測和預警
探索建立由政府部門、企業、行業協會等共同參與的多層次風險防范和管理體系。對相關產業及企業進行動態監測,及時反饋重大問題和了解項目運行情況,指導企業積極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國際政治環境變化等外部影響。一是建立重點國家和重大項目風險防范預警體系。從宏觀政策、中觀管理和微觀技術層面進行風險跟蹤分析,建立不同層面風險動態跟蹤識別和預警防范體系,做實做細重大項目風險的前期分析和過程跟蹤。二是有效管控債務風險。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總體的債務承受能力,把有效獲取發展融資同保持債務可持續性統一起來,提高投融資決策科學性和債務管理水平, 有效管控債務風險,確保債務可持續。三是加強“走出去”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通過綜合信息服務和宣傳平臺,及時提供國別風險、境外投資政策環境、信用保險、風險監測預警等信息和服務。(參考文獻略)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科研管理部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19年第23期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