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共建“陸海新通道” 有助打通“一帶”“一路”
2019-02-02 11:15:51
Landbridge平臺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月31日發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國際問題學者郝楠的文章《“陸海新通道”助力中國—東盟關系提質升級》稱,基于中新重慶項目進一步提出的“陸海新通道”的提出可謂中國—東盟進一步深化合作的及時雨,長遠來看,它將把中國與東盟關系推向更高水平。
文章稱,2015年11月,中國和新加坡簽署了《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框架協議。該項目謀劃之初便蘊含了搭建平臺、定位高遠的基因。得益于這樣的基因,項目順利運行一年多后,更為宏大的“陸海新通道”于2017年2月在中新(重慶)互聯互通項目首次聯合協調理事會上被正式提出,并迅速成為媒體聚焦的熱點。“陸海新通道”與“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相得益彰,充滿了巨大的想象空間,為中國—東盟之間的互聯互通,以及中國—東盟關系提質升級帶來助力。
文章認為,從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伙伴關系,再到戰略伙伴關系,一直到今天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國與東盟這一對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的關系,已經從快速發展的成長期邁入了提質升級的成熟期。
文章指出,回顧成長期,中國與東盟的合作雖異彩紛呈、形勢喜人,卻顯得多頭并進、欠缺協調,多個省份之間存在同質化競爭,比較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立足成熟期,基于中新重慶項目進一步提出的“陸海新通道”可謂及時雨。2019年初,重慶、廣西和貴州等八省區市政府簽署了共建“陸海新通道”框架協議,第一條南北向的縱向大動脈呼之欲出。這條大動脈以重慶為中心,以北部灣為接口,形成陸海空多式聯運,大大縮短航運周期,節省成本,經貿前景極為廣闊。
長遠來看,“陸海新通道”將能貫通“長江經濟帶”,打通“一帶”與“一路”,推動中國西部成為新一階段改革開放的前沿,將中國廣闊的西部內陸地區與充滿生命力的東南亞市場緊密聯系起來。更值得期待的是,“陸海新通道”框架下的省際協調機制,或將能全面整合前期積累,形成多領域、多層次、多渠道但同時又不重復、不重疊、不沖突的雙邊合作。
文章稱,當前,中國不斷加強對外開放力度,東盟也正邁向其“2025愿景”。在《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2030年愿景》的指引下,“陸海新通道”如同雙方四手相握,合力將中國與東盟關系推向更高水平。
文章同時指出,新加坡與中國合作的重點長期集中在中國東部前沿,還未深入內陸地區。伴隨著中新務實合作不斷深化,當建設“陸海新通道”這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時,雙方目光都轉向了中國廣大的西部地區。兩國借此在基礎建設聯通、金融聯通、第三方國家合作、專業服務四大領域集中合作。2018年7月,新加坡副總理張志賢對項目的進展表示了充分認可,稱其“超乎預期”。
2018年初,中國國家發改委將“陸海新通道”納入“一帶一路”重大項目庫。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和孟中印緬六大經濟走廊扮演著重要角色。憑借重慶等西部省份的“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將有望成為盤活區域合作架構、連接六大經濟走廊、貫通亞歐大陸互聯互通的重要通道。
文章稱,早在2015年中新重慶項目落地之前,重慶就曾舉辦“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對話會”。如今看來,與會各國當時在“重慶倡議”中所展望的互聯互通、自由貿易、區域合作、創新發展、人文相親的亞歐關系,已借助“陸海新通道”的東風開啟了航程。航程是否能行穩致遠,仍有賴于各方持續不懈的努力。
(來源:參考消息)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