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俄羅斯 中國在中亞“一帶一路”項目正發生質變
2021-12-27 15:08:21
Landbridge平臺
當前,中國正改變發展全球貿易的“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投資中亞的方式。中亞各國政府和民眾希望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出口和技能培訓,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作出調整,迎合此類需求。
根據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發表的一份報告,近年來中國的重點已從大型基礎設施項目,轉向幫助中亞經濟體——特別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實現工業化。
《中亞人如何推動中國企業的本土化》報告的作者之一、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監管與全球治理學院研究員德克·范德克利說:“幾乎所有的中國公司都想要給人們留下更好地服務當地社區的印象。”
他表示,中國在中亞的貸款正變得越來越講究,并傾向于轉移制造業或生產能力的項目;中國的政策性銀行對燃煤電廠的資助比以前少,而中國企業在該地區建設的可再生能源電廠增加了。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報告發現,中國企業還在中亞進行技能培訓,“穩步提高當地雇員的比例”。北京正在建立一個以傳奇發明家和工匠魯班命名的職業教育網絡(即魯班工坊)。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已超過俄羅斯成為中亞地區最大的投資國。吸引中國投資的是該地區的礦藏、市場和確保新疆穩定的愿望。
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發表的《中國全球投資跟蹤》統計報告,自2013年以來,中亞國家相關項目吸引的中國投資分別為:哈薩克斯坦超過170億美元,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各約40億美元,塔吉克斯坦7.1億美元。
但“一帶一路”項目也被西方機構指責缺乏透明度,雇用太多中國工人并使受援國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
科技和產業競爭的加劇、氣候變化和新冠疫情使國際環境越來越復雜。上個月,中國官方媒體援引中國領導人的話,強調必須使“一帶一路”倡議項目“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
諾丁漢大學馬來西亞校區政治、歷史和國際關系助理教授本杰明·巴頓表示,這種對更多可持續性需求的認識可能源于中國政府希望避免國際批評和“負面的輿論報道”。
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政治學和國際關系助理教授杰西卡·尼亞法說:“隨著中國面臨來自其他國家的更多壓力,它將更多地關注當地的需求。”
巴頓表示,經濟增速放緩也迫使中國政府重新評估其優先事項,中國進出口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正修訂其評估項目潛力的標準。“相關項目的審批標準正從數量轉向質量。”
(來源:中俄資訊網)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