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上游最大集裝箱船“漢海1號”成功首航
2018-11-21 10:24:41
Landbridge平臺
11月16日上午,長江中上游最大集裝箱船——漢申線(武漢—上海)江海直達1140型集裝箱示范船“漢海1號”,從武漢陽邏港二期碼頭成功首航,駛往上海洋山港,正式開啟長江內河航運“千箱時代”。“漢海1號”成功首航后,今年至明年還將有5艘同樣級別的1140集裝箱船投入到武漢陽邏港至上海洋山港間“江海直達”航線的運營,成為長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裝箱船隊。根據測算,該船隊成熟運營后可使武漢至上海間集裝箱運輸的箱均成本下降30%左右,日均油耗降低20%以上,占用航道省,占用碼頭少。
武漢新港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林表示,首艘江海直達1140型集裝箱示范船投入運營,是湖北省、武漢市貫徹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落實長江生態大保護、推動航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在武漢航運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誕生:水上高鐵迎來“復興號”
目前,長江中上游集裝箱船舶普遍規模在600標箱至800標箱之間,吃水深度最大在4.5米左右。而隨著國家長江航道整治工程(645工程)的開展,長江中游武漢至安慶段的航道水深將達到6米左右。這相當于在武漢至上海之間開辟了一條“水上高鐵”,亟需一批承載量更大的水上“復興號”與之相匹配。
為加快推進新船型的研發建造,武漢新港管委會攜手武漢理工大學反復研究長江航運發展勢態和規律,多次向省、武漢市及國家發改委領導匯報,最終明確以政府為引導,以中遠海運、長航集團、武漢港發集團等大型航運企業為主導,通過“政、學、研、產、用”結合,共同推進1140標箱江海直達示范船建造工作。
2017年10月26日,武漢新港管委會與中遠海運、長航集團、中谷海運、武漢理工船舶等大型知名企業簽訂協議,計劃投入3億元,共同建造6艘漢申線江海直達1140型集裝箱示范船。2018年1月22日,中遠海運集團承運的首艘示范船舶“漢海1號”在揚州市舉行開工儀式,9月新船下水,11月初成功試航。
在此過程中,新船型的建設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高度重視。今年5月,國家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發展領導小組會議明確支持武漢研制江海直達1140型集裝箱船。湖北省政府《關于印發湖北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十大戰略性舉措分工方案的通知》將江海直達1140標準船舶列入了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重大項目。湖北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也將江海直達1140標準船舶研制工作列為構建綠色交通的重點工作。
首航:碼頭吊裝效率大幅提升
2018年11月6日,取得相關資質的“漢海1號”從揚州出發,溯江而上,于11月14日抵達武漢,先后在花山港、陽邏港一期、二期碼頭停靠、吊裝。
船長段新明介紹,“漢海1號”體量雖大,但實際操作卻比小船還好開,“駕駛的靈活性、抗風浪的堅韌性、操作系統的先進性,在目前長江內河的江船里都是數一數二的,可以與海船相媲美。”
武漢國際集裝箱有限公司(WIT)操作部經理張淞介紹,“漢海1號”于11月15日凌晨2時在陽邏港一期碼頭靠岸。該船長130米,寬23.9米,橫排可放置8排集裝箱,是目前該碼頭停靠過的最長、最寬的集裝箱船舶。
不過,陽邏港一期碼頭在2004年開港之初就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吊裝設備,1號岸橋可吊裝8排集裝箱,“這在當時屬于超前設計,十幾年都沒派上用場,如今為‘漢海1號’服務剛剛好,毫無壓力。”正因為如此,張淞所在的操作部并沒有為“漢海1號”特別增加人手或改變操作流程,“仍然是一個班組40多名工作人員進行吊裝作業,但效率更高。”
張淞說,同樣是吊裝500個集裝箱,若使用小船需兩條船接力運輸,兩船進出港換檔的時間至少需要2個半小時,而“漢海1號”可一次性容納,就可節約這2個半小時,實際僅用9小時即可完成吊裝。
據統計,陽邏港一期碼頭日常重箱裝船的效率為28-30自然箱/小時,而“漢海1號”則達到了31.5自然箱/小時,“對于操作員而言,收入更高,對于港口而言,節約了空間、時間和泊位,作業效率更高。”
2018年11月16日上午10時許,“漢海1號”成功裝載了1008個標準集裝箱,開啟了首航之旅。
運營:多措并舉喂飽水上“巨無霸”
“漢海1號”由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泛亞航運有限公司負責運營。該公司副總經理羅海林介紹,1140型集裝箱示范船是目前該公司在長江內河運營的最大船型,“新船能否滿艙滿載運行,是發揮其規模化效益、實現降本增效的關鍵。”
武漢新港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林介紹,為解決這一問題,武漢新港將進一步完善武漢陽邏港水水、水鐵中轉網絡,吸引整個長江中上游流域川、渝、鄂、貴、滇、陜等省市的集裝箱貨源來武漢集運,提升陽邏港的核心樞紐港地位,“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喂飽這艘‘巨無霸’沒有問題。”
為解決貨源問題,武漢市還將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包括加大武漢陽邏港一二三期碼頭整合力度,實現“一城一港一主體”,進一步提升陽邏港運營效率和輻射能力;加快建設武漢陽邏港鐵水聯運二期項目,將鐵路集裝箱裝卸場站直接引入陽邏港港區,實現鐵水聯運真正“零換乘”;加快武漢江北快速路建設,力爭今年底全線貫通,使漢口中心城區至陽邏港距離縮短至30分鐘以內;加快建設江北鐵路二期工程,加快武漢航運總部區建設,將所有涉及航運產業的各種要素集中到陽邏港周邊,建設成長江中游航運服務業最為集中的高地。中遠期,武漢市還將積極推動武漢新港高速路網、雙柳長江大橋的建設,加強陽邏港與鄂州順豐機場、武昌青山城區、中歐(武漢)班列起點站——武漢臨空港經開區吳家山鐵路中心站與陽邏港間之間的全面銜接,打造全國多式聯運示范基地。
意義:推動長江航運結構深刻變革
張林表示,武漢新港將牢記囑托、不斷創新,穩定開行江海直達“天天班”,逐步淘汰現有的老齡高耗船,不斷實施船舶升級換代,減少運輸環節,縮短運輸時間,提高運輸效率;將推動武漢港形成“上游全中轉、下游全分流”的全新運輸格局,投入使用后將有效承接上游貨源來漢中轉,優化航運組織模式,破解長江航運碎片化、無序化運輸難題,增強武漢航運競爭力;加大以武漢為航運節點的江海聯運組織,著力構建江海直達運輸體系,實施規模化運輸,助推全流域航運實現效益最大化。
據悉,武漢新港管委會還將在1140江海直達船型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發武漢至臺灣地區、韓國和日本的“漢亞船型”,成為未來開辟國際江海聯運的主力船型,使武漢真正成為中西部“海港”,“為2025年建設流域型航運中心、穩步邁向亞太型航運中心奉獻新港力量。”
水上“巨無霸”誕生記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吳衛國團隊就開始研發“海進江”江海直達船型。到2010年前后,1140型集裝箱船的前身模型就已問世,但一直無法“落地”,“養在深閨無人識”。2017年 8月645工程獲國家批復,才為長江流域船舶提檔升級吹來了“春風”。
當時,武漢新港管委會深入調查研究后認為,要破除長江航運尚存的小、弱、散,高耗低能;船舶技術經濟性能差,節能環保技術應用不足;運力結構不合理,運輸效率不高等問題,必須大力深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探索武漢—上海洋山江海聯運標準船研發建造。為此,武漢新港管委會提出了建造6米深水航道條件下1100標箱集裝箱示范船的工作框架。
在甄選設計方案階段,吳衛國的“4E”級“江海直達”船設計方案入圍,該設計將內河船和海船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載量大、油耗低、節能環保、安全高效。
張林表示,2019年6條新船全部投入使用后將形成可無縫循環運轉的大型船隊,待充分發揮效益時,正好與2020年645工程完工相銜接。在這一過程中,政府不是單純地等待條件成熟、市場反應,而是提前作為、主動擔當,推動“政、學、研、產、用”良性互動,“充分說明了政府在創新領域不應該是旁觀者、喝彩者,而應該發揮整合、引領的作用,要有所作為。”
(來源:湖北日報)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