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港:改革創新打造 海上絲綢之路樞紐港
2014-10-14 10:35:59
Landbridge平臺
作為即將開幕的2014年中國(深圳)國際物流與交通運輸博覽會的重頭戲,全球航運界的頂級盛會—TPM(泛太平洋海運會議)第八次會議仍將在深圳舉行。而與以往不同的是,主辦會議的深圳港,2013年已躍居全球第三大集裝箱港,是繼2004年來首次成為世界第四大港之后,再上一個臺階。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港航業一直低迷期徘徊,依托外貿出口為主的深圳港,還面臨著制造業外移等諸多困境,當香港港等國際大港業務下滑之時,一衣帶水的深圳卻連年保持正向增長實屬不易。記者仔細分析發現,深圳港逆境中增長,有賴于深圳各港航企業及管理部門,以改革的勇氣,走出“調貨源結構,擴貨源腹地,多式聯運,綠色低碳”等創新之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戰略航向中,深圳港還將繼續發揮深圳的創新優勢,努力將深圳港打造成“海上絲綢之路樞紐港”。
兩個十年創輝煌
深圳港開發于上世紀90年代初,依托中國改革開放前沿的強大活力及貨源豐富的珠三角腹地,深圳港增長速度堪稱“驚人”:2003年,深圳港用10年時間,使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00萬標準箱,一舉躋身全球第四大集裝箱港,之后更是進入高峰期,連續兩位數的增長,使其在短短4年間,增長再次突破1000萬標箱,2007年總量已達2110.37萬標準箱。
2008年后,世界航運業陷入低迷,但深圳港依然連年保持增勢,至2012年,連續十年位居世界集裝箱港口第四位。2013年深圳港各項指標仍穩中有升,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327.85萬標箱,同比增長1.47%,集裝箱吞吐量首次超越香港港,成為世界第三大集裝箱港口。
目前深圳全港擁有各類泊位159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67個,集裝箱專用泊位46個。掛靠深圳港的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達237條,通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沿海內支線及駁船航線75條,駁船服務網路覆蓋泛珠三角51個碼頭,海鐵聯運班列共15條線路。
深圳港已成為深圳一張亮麗的“國際名片”,推動著深圳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道路上再創輝煌。
順勢而為發展國際中轉箱量
深圳港相關負責人介紹,拓展國際中轉業務,順應了國際船舶大型化趨勢的“東風”。據了解,在全球運力連年過剩、運費不斷波動下調的背景下,航運巨頭如馬士基、地中海航運、達飛輪船及其他亞歐航運公司紛紛購置大船,以減少單箱的運輸成本,同時各公司開展諸如P3或G6的聯盟,采取合并航線、共享艙位等運營策略以提高運載率,其中中轉箱量比例呈增長趨勢。
在各方努力下,深圳港國際中轉業務取得明顯成效。2013年深圳港共完成國際中轉箱量277萬標箱,占全港集裝箱總吞吐量的11.9%,同比增長11.7%。
“集裝箱船的平均船型,由2008年的2600標箱發展到目前的3430標箱,增長了32%。船舶大型化對港口碼頭尺度、倉儲容量、航道水深與集疏運能力等條件的要求越來越高。”船舶大型化使得部分遠洋航線撤并,一些小港口逐漸失去吸引力,而具有天然“深水”優勢的鹽田國際等深圳港區,卻因此受益。 2014年馬士基1.8萬標箱,達飛輪船1.6萬標箱等海上巨輪持續掛靠深圳港,僅1~7月份,鹽田國際就已迎來569艘次運載量超1萬標箱的超大型船舶掛靠,同比大幅攀升。
市交委負責人表示,在船舶大型化趨勢下,深圳港將繼續大力實施深水戰略,迎接2.2萬標箱規模船舶的到來,將深圳港從世界級大港發展為世界級強港。
多式聯運拓展貨源腹地
除發展國際中轉業務外,破解深圳港增長瓶頸的另一個創新舉措,是向內陸拓展貨源腹地。深圳港傳統90%的貨源在周圍200公里以內,輻射范圍有限,現在則通過無水港、鐵水聯運、內河駁船等多項創新舉措,向更深更寬的范圍延伸。
市交委的資料顯示,目前深圳港已開通重慶、韶關、常平、長沙、成都、昆明、武漢、株洲、醴陵、衡陽、南昌、贛州、大朗、石龍、貴陽等15條鐵水聯運線路,其中重慶、韶關、常平、長沙線,采取正常周班開行,其余線路根據貨量按需開行。
為使港口業務能夠全方位地前移至內地,深圳港還積極在內地建立整合堆場、多式聯運、口岸通關等一站式物流服務功能的無水港。深圳港已陸續在長沙、株洲、東莞大朗、韶關以及湖南醴陵等地,建立5個內陸港貨站和無水港。
無水港與海鐵聯運這兩年成果顯著,2013年深圳港海鐵聯運操作量完成14.9萬標箱,同比增長11%。其中平鹽鐵路完成14.76萬標箱,同比增長12.7%,占深圳海鐵聯運總量的99%。
而發展珠三角水系的內河駁船,同樣被深圳港看好,通過駁船將珠三角貨源運輸至深圳港再出口海外,比陸運接駁更經濟,這正成為業內的共識。2013年深圳港通過駁船完成的集裝箱吞吐量為242.13萬標箱,同比增長18.22%。其中西部港區共開通39條華南公共駁船快線線路;大鏟灣開通24條華南駁船快線,鹽田國際也開通5條鹽田駁船快線。
綠色低碳成為全國標桿
深圳港的綠色低碳成效一直位于全國前列。如今的深圳港操作碼頭,早已不見煙霧滾滾,只見巨型岸吊、龍門吊井然有序地工作,與海天形成和諧一色。
據悉,過去港口作業燃燒柴油的三大污染源主要包括,場橋(也稱龍門吊)作業、船舶停靠發電、場內拖車等交通工具。針對這些污染源,深圳港各港口逐漸通過“油改電”(即將場橋的作業動力改造為電力)、“岸電”(陸地電源供電代替船舶自行發電)、場內逐漸替換用電動車及LNG(液壓天然氣)拖車等方式,降低對柴油的依存度。
2011年,因綠色低碳的顯著業績,深圳西部港區(包括蛇口及赤灣集裝箱碼頭),被確定為全國首個“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主題性港口試點項目示范單位。2013年各港口的綠色低碳改造成果繼續提升。
2014年3月份廣東省出臺的《廣東省綠色港口行動計劃》重點任務表中,深圳港成為重點推廣船舶岸電、LNG動力拖輪應用的單位,而其他大部分珠三角港區只是鼓勵對象。以上成就都意味著深圳港在綠色低碳港的建設上,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標桿港區。
持續改革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樞紐港
2014年乃至可預期的未來,世界經濟復蘇的跡象雖有,但國內及國際經濟強勢反彈的可能性非常之小。深圳港在各亞洲港區,包括內陸各港區的追趕下,仍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市交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新起點上,深圳需要持續發揮改革創新的勇氣,突破政策瓶頸,打造順應國家戰略的“海上絲綢之路樞紐港”。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和試驗田,依托毗鄰香港、背靠珠三角、地處亞太主航道等優勢,深圳目前正借助前海灣、深圳灣、大鵬灣、大亞灣等灣區產業集群的發展,構建“灣區經濟”。在港口轉型升級方面,深圳積極推動政策突破,前海灣保稅港區已運作多年,港口后方的物流園區業務穩定發展,為深圳港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專家表示,未來深圳需要在繼續推動政策突破、落實貿易便利政策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快鹽田綜合保稅區、深圳自由貿易試驗區等申報進度和政策研究,挖掘新業務增量,依托深圳這一亞洲最大的陸路口岸和海港、空港、信息港三港聯動優勢,以及完善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網絡,著力增強航運、貿易、金融集聚輻射功能。加強與東盟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提高國際中轉比例,培育發展郵輪經濟、游艇產業等高端航運服務業,提高港口經濟附加值,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樞紐港。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