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船舶——丹麥馬士基航運旗下的“馬士基·邁克—凱尼·穆勒”號19日在上海洋山港舉行首航儀式。這艘船舶的運力高達1.8萬標箱,其相對較低的能耗水平和單位成本,將對陷入虧損的中國航運企業構成巨大挑戰。yVa大陸橋物流聯盟
“馬士基·邁克—凱尼·穆勒”是馬士基20艘3E級集裝箱船訂單中的第一艘,長約400米,寬約60米,由韓國大宇造船建造。所謂3E級船舶,指的是規模經濟、能源效率和環境改善。
據了解,馬士基的這批3E級船舶將被投放到亞歐航線上,覆蓋中國4個港口:上海、寧波、深圳和香港。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董事長陳戌源表示,能夠迎接1.8萬標箱型船舶的靠泊,將進一步鞏固上海港作為世界一流港口的地位,同時對強化洋山深水港的國際競爭力有重大意義。
亞歐航線占馬士基航運全球業務總額的1/4,業務量達數十億美元。“馬士基航運亞歐航線貨量中2/3都是從中國出口或進口至中國的。”馬士基航運華東(中)區總裁吳岱瑋表示,“3E級船舶所擁有的創新技術使其具備更佳的能源效率與環保績效。其空前的船體規模保證了規模經濟效益,而其獨特的設計使得碳排放量比亞歐航線上航行的船舶碳排放的業界平均水平減少50%。”
縱觀集裝箱海運的發展史,大型化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從早期的2700標箱、5500標箱、8500標箱到13000標箱,再到如今的18000標箱,船舶運力越來越大,能耗水平和單位成本越來越低。有研究顯示,馬士基此次投放的3E級船舶,比亞歐線上的現役船舶碳排放平均水平低50%。
在船舶大型化的過程中,丹麥馬士基一直扮演引領者的角色。2006年,以“艾瑪·馬士基”號下水為標志,馬士基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打出1.5萬標箱的E級大船這張牌,立刻引來其他航運巨頭的效仿。時至今日,全球排名前20的航運公司幾乎都擁有了1.3萬標箱以上的大船。
2011年以來,國際航運市場一直在低位徘徊,馬士基卻再次推出1.8萬標箱的3E級船舶,目的非常明顯:鞏固并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上海海事大學教授徐建華指出,隨著馬士基的這批大船下水,幾乎所有的班輪公司都要重新考慮自己的業務計劃,“1.8萬標箱船舶將成為未來亞歐航線的入場券”。
近年來,航運業一直未走出低迷狀態,今年上半年運價持續下行,多數航運公司面臨不利局面,控制運力、提升運價是它們一直追求的目標。據馬士基方面透露,今年年底前其還將有另外4艘3E級船舶投入,平均每8周投入一艘。
如此大的投入會不會造成亞歐航線運力猛增?對此,吳岱瑋表示,訂購3E級船舶是公司在2010年作出的決策,目的在于優化船隊,逐級替代AE10航線上的現有船舶。而且3E級船舶的營運期為25~30年,屬于長期投入。“3E級船舶的投放并不會讓亞歐航線額外增加運力,因為我們會通過出售、退租或閑置等方式積極控制和管理運力。船隊規模將與市場需求保持一致,預計年底亞歐航線的運力規模不會超過今年2月的水平。”
面對馬士基的強力競爭,中國航運公司如何應對?也許有人考慮跟進,但由于近年虧損嚴重,很可能“有心無力”。統計顯示,2012年馬士基航運盈利4.61億美元,而國內第一大航運公司中國遠洋卻虧損95億元人民幣。“無力反擊”的局面,可能會讓兩者的差距越拉越大。
但也有不甘落后者。今年5月,國內第二大航運公司——中國海運旗下的中海集運宣布,向韓國現代造船訂購5艘1.84萬標箱型的集裝箱船,單船價格1.36億美元。雖然中海的訂船時間比馬士基晚了近兩年,但在此期間,新船價格下滑超過20%。中海集運表示,新船價格已基本觸底,本次訂船時機較好、風險較低。也許,較低的訂船價格將幫助中國航運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馬士基的先發優勢。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